欢迎进入黄陂区政府网站 区水务局专栏
今天是 
黄陂区政府网站 区水务局专栏
黄陂区政府网站 区水务局专栏

黄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8月19日        打印  

 

 

 

武汉市  黄陂区

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二〇一六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是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设计。十二五期间,全区水务系统围绕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团结拼搏、积极进取,全面推进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务综合管理四大体系发展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承上启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水务工作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对水务事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国家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水利部全面部署深化水利改革,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条件独特,理应走在改革前列。十三五期间,黄陂区水务发展应抓住机遇,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

按照国家、省、市、区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我们早谋划、早动手,于20153月全面启动了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编制工作,近期形成了《武汉市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报告简要总结了水务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布局,拟定了十三五水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保障措施。

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国家、省、市新的治水理念和思路,充分考虑了与水利部、省水利厅、武汉市规划的对接。规划立足指向性、可操作性,并适度体现前瞻性,力争为十三五期间全区水务工作提供依据性、计划性、方向性、整体性的支撑。

 


  

1 总则... 1

1.1 规划指导思想... 1

1.2 规划原则... 1

1.3 规划依据... 2

1.4 规划水平年... 5

1.5 规划意义... 5

1.6 总体思路... 6

2十二五水务发展评估... 7

2.1 水务投资完成情况... 7

2.1.1 总投资完成... 7

2.1.2 分项投资完成情况... 8

2.2 水务指标完成情况... 9

2.3十二五水务建设成就... 10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3十三五水务发展环境分析... 16

3.1 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6

3.2 市、区水务发展趋势... 18

3.2.1 武汉市十三五水务发展方向... 18

3.2.2 黄陂区十三五水务发展方向... 18

3.2.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建设的要求... 19

3.2.4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管理的要求... 21

4十三五水务发展总体布局和目标... 24

4.1 规划总体布局... 24

4.1.1 总体布局... 24

4.1.2 分体系布局... 24

4.2 发展目标... 25

4.3 指标体系... 27

5十三五水务建设任务... 30

5.1 防洪减灾体系规划... 30

5.1.1 堤防建设规划... 30

5.1.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 32

5.1.3 山洪灾害防治... 34

5.1.4 城镇排渍... 35

5.1.5 农业排涝... 37

5.2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规划... 42

5.2.1 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工程规划... 42

5.2.2 农业灌溉规划... 44

5.2.3 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 55

5.3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规划... 59

5.3.1 污水工程... 59

5.3.2 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60

5.3.3 水利血防工程规划... 62

5.3.4 水土保持... 63

5.3.5 水源地保护规划... 64

5.4 水务管理规划... 65

5.4.1 建立洪水管理制度... 65

5.4.2 建立抗旱减灾应急管理制度... 66

5.4.3 建立以三条红线为基础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66

5.4.4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7

5.4.5 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68

6 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 71

6.1 工程投资... 71

6.2 效益分析... 71

6.2.1 社会效益分析... 71

6.2.2 环境效益分析... 73

6.2.3 经济效果分析... 75

7 环境影响评价... 77

7.1 评价目的及原则... 77

7.2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7

7.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78

7.4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80

7.5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2

7.5.1 设计阶段... 82

7.5.2 施工阶段... 82

8 保障措施... 85

8.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 85

8.2 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 85

8.3 强化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85

8.4 加快培育人才,推进科技引领... 86

8.5 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 86

 

附表:黄陂区水务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库表

附图1  防汛抗洪减灾体系规划图(1——堤防建设及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图

附图2  防汛抗洪减灾体系规划图(2——城镇排渍及农田排涝规划图

附图3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规划图(1——供水规划图

附图4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规划图(2——罐区规划图

附图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规划图

 

 

 


1 总则

1.1 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为统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和黄陂区建设生态宜居都市的目标,以实施重大和民生水务工程为重点,提升水务基础设施能力;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水生态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务改革和科技创新为依托,实施水务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水务发展新常态,构建与黄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务支撑保障体系。

1.2 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水务一体化协调发展;统筹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处理好节流与开源、保护与利用、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2、两手发力,系统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坚持综合布局,系统治理,以达到整体推进、成片受益的成效。

3、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坚持人本理念,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让水务建设和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治理与保护并重。

4、依法管水,改革创新。坚持把构建法制健全、体制科学、机制合理和运作规范、服务优质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水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

1.3 规划依据

1)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湖北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水利函〔2014340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548号)

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武发改重大〔201574号)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陂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陂政办[2014]40号)

2)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水利产业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

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

部委规章:《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

政府规章:《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武汉附近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湖北省河道堤防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湖北省城市供水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湖北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武汉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等。

3)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1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环境影响评价基数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等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

4)相关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02030)》、《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水功能区划》、《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武汉市山洪防治规划》、《武汉市供水专项规划》、《武汉市城市排水规划》、《武汉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武汉市江河堤防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武汉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102020)》、《武汉市黄陂区南部地区污水及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武汉市黄陂区前川地区排水规划》等市、区各行政区及其它相关行业涉水规划。

1.4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15

规划水平年:2020

1.5 规划意义

1、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可提高区域防洪排涝标准,大大降低洪涝风险,减少洪涝受灾人口和人员伤亡损失,使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有效缓解防洪区内居民对洪涝灾害的后顾之忧,为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推进武汉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提升水资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武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水环境改善,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水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将围绕水体实施节水减排、污染控制、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工程,优化水系网络、保护河湖水体、提升水体功能,以先进的治水理念、完备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河湖空间、健康的河湖水系、精细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保障。

4、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提升水务综合管理水平

以自动监测、科学计算、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化新技术为支持,扩展信息采集类别,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武汉市水务管理效率和综合决策能力,紧密围绕水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要求,提升水务机构应急响应能力、水务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务综合管理水平。

1.6 总体思路

根据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水务建设,深化水务改革,推进依法治水,进一步增强科学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水务综合管理能力,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以及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为黄陂区建成现代生态宜居都市提供保障。


 

2 十二五水务发展评估

2.1 水务投资完成情况

2.1.1 总投资完成

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拟定了四大体系,总投资共53.25亿元。截止2014年末,共完成水务投资21.72亿元,占十二五规划投资的41%。其中防洪减灾体系32个项目,规划投资17.37亿元,完成投资7.02亿元;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30个项目,规划投资21.47亿元,完成投资13.20亿元;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14个项目,规划投资13.69亿元,完成投资1.37亿元;水务综合管理体系1个项目,规划投资0.72亿元,完成投资0.13亿元。按项目资金来源分,中央投资4.60亿元、省投资1.28亿元,市投资4.69亿元、区投资11.15亿元。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水务发展投资规模可观,但仍然与规划相差较大,十二五末全区尚不能完成的规划总投资达31.53亿元。从分析各类项目完成情况可以看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城乡供水工程投入及完成情况较好,污水处理、排水建设、山洪灾害防治、河湖水网构建等项目与规划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具体完成投资情况见 2.1?1

 


 

黄陂区十二五期间水务建设投资情况表

2.1?1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万元)

总投资

中央

合计

21.72

4.60

1.28

4.69

11.15

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7.02

2.07

0.43

0.77

3.75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体系

13.20

2.47

0.83

3.81

6.10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1.37

0.07

0.00

0.04

1.25

水务管理

0.13

0.00

0.01

0.06

0.05

2.1.2 分项投资完成情况

1)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完成投资70225.97万元。其中堤防工程完成投资15946.3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8483.31万元,山洪防治工程完成投资1183.26万元,城市排渍工程完成投资31304.62万元,农业排涝工程完成投资3308.48万元。

2)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完成投资132049.15万元。其中城镇供水及农村安全饮水完成投资45764.43万元,农业灌溉完成投资86284.72万元。

3)水环境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障体系完成投资13653.7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投资12318.7万元,水环境保护建设完成投资925万元,水土保持完成投资410万元。

 

4)水务管理建设体系

十二五期间水务管理完成投资1296万元。

2.2 水务指标完成情况

《武汉市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5项规划指标,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所有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有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2项: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要求十二五期末降低至89 m3的要求,目前该指标已降低至89 m3以下,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要求十二五期末达到0.51,目前该指标已达0.55,提前完成。

 

 


 

2.3 十二五水务建设成就

十二五水务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防洪体系初步达标,农村防洪工程逐步推进;四个排涝体系排水能力明显提升;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100%,农村饮水工程加快推进,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供水体系;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灌溉效益得到提高,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滨江滨渠环境改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推进、湖库港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提升;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已经形成,工作重心围绕着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区涉水事务。

1、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巩固

全区完成滠水滠口河段、东风河段和前川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三姑井中型水库、劳动等12座小(1)型、丁家冲等30座重点小(2)型水库和南冲等17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北部山区山洪防治工程和民堤民垸加固工程。重要集镇堤防防洪标准由十一五末的510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城乡防洪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完成黄陂区前川街宝塔廉租房排水工程、前川城区潘家田明渠改造工程(一期、二期)及延伸段清淤整治、二环路西段排水工程、百兴街排水工程、城区排渍应急工程(东寺泵站扩建工程、钓台道至百兴街延长线排水工程、木兰广场排水工程、局部卡口打通工程)、前川三期排水工程、前川东城里、群顺里、望城巷排水管道工程、百兴街至东寺泵站排水工程、罗汉工业园排水管网工程、黄陂区北车集团园区市政配套排水工程、前川城区钓台道西段排水管渠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东部雨水箱涵(一期、二期)工程和临空经济区黄龙漖港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城区新增排水管渠22.3km,新增泵站抽排能力10.5m3/s,排水条件明显改善。完成黄陂武湖泵站进水港综合整治工程、黄陂后湖泵站进水港综合整治工程,农田排涝能力得到提升。

2、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新建黄陂区10 t/d新武湖水厂及输水管道工程;蔡店石家畈水厂7000 t/d改扩建及管网延伸工程;李集4000 t/d迁建工程;长岭街院基寺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姚集街建7000 t/d取水、输水管,建3000 t/d净水厂,建设乐河、联界村供水工程;河东水厂、蔡榨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前川城区及武湖农场镇区管网改造;成立黄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营考核;建立黄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营维护基金。更新改造及新建供水管网112km;整合归并农村小型供水工程140处。全区正在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城乡总供水能力由十一五末的19.78万吨/日提高到30.86万吨/日,新增供水能力11.08万吨/日,管网漏失率由十一五末的25%降至20%以下。

新建滠水斗马河橡胶坝灌溉水源工程;实施梅院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夏家寺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二期);完成黄陂区2011-2014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2012-2013年度现代农业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市级以奖代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2012年度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工程、三万活动塘堰整治建设、15处水利死角村综合治理工程、130处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建成8.39万亩高标准农田,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改造灌排渠系1092km。全区灌溉保证率已达到80%十二五末灌溉水利用系数已到0.5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力有效提高。

3、水生态水环境明显好转

启动前川水网构建工程,实施接驾湖改造工程,完成全区21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湖泊保护治理进入拐点期,湖泊岸线形态固稳,江河湖泊水质整体稳定,部分湖泊水质好转。

扩建盘龙城污水处理厂;完成滠水西堤一闸截污工程、板桥大道西段污水管道工程、罗汉到新一中污水主干管道工程、武湖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B线)、盘龙城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B线)工程。城关镇及南部地区新增及完善污水收集管网18.5km,污水收集管网达到141.3km,污水管网完善率达到60%;污水处理能力增加2.25万吨/日,达到7.5万吨/日,年污水处理量2738万吨,全区节能减排效率显著提高。

实施蔡店乡郭河、大沟河、黑沟、姚集街仁和、肖家湾、东边港、矿巴库区等7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3 km2,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4水务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黄陂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已经形成,工作重心围绕着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区涉水事务。

水务管理体制方面,理顺了水务管理体系,区水务局、7个基层流域水利管理站和7处街乡用水者协会等三级水务管理体系,对全区涉水政务、事务、业务统一管理。建立了街乡为责任主体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机制。

在水务规划方面,十二五期间已经完成《黄陂区三线一路湖泊保护规划》、《黄陂区后湖水利综合规划》、《黄龙教港综合整治工程规划》、《武汉市黄陂区工业示范园区发展供排水规划》、《武湖地区排水规划》、《南部地区水生态文明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黄陂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为黄陂的水务发展奠定基础。

在水务队伍建设方面,每年进行干部职工技术培训、业务学习,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素质与业务教育,使水务系统人员素质、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国家水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黄陂区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安全保障、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务管理四大体系还需不断巩固完善,水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防洪减灾体系尚未完善,城市面临洪涝双重压力

黄陂区南面长江,滠水穿城而过,面临着外防洪水、内除涝水的双重压力。加之中小河流、湖泊防洪和山洪防灾体系建设不足,一旦发生洪水,防洪压力极大。与此同时,排水系统与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排水格局发生变化,排水出路不畅、蓄滞空间压缩,城区排涝体系不完善,如再遇外江洪水与城市内涝遭遇,全区将面临洪、涝水双重风险的叠加。

2、水资源供给矛盾日益凸显,供水安全保障亟待提质升级

黄陂区城区及南部地区供水水源主要是长江和滠水,水厂水源地存在取水、排水矛盾,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威胁,而水厂制水工艺偏低,不能有效应对突发水质污染事件。城市供水管网老化漏损严重,无人管理的老旧二次供水设施问题亟待解决。北部地区供水仍存在较多小水厂,保证率低,急需整合并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还需提档升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落后,部分灌区灌溉标准偏低、灌溉用水效率不高,水利基础设施规模效益不足,末级渠系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述水资源供给约束和水质型缺水的矛盾还将更加突出。

3、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控污减排任务艰巨

湖泊港渠纳污现象尚未杜绝,港渠水质有趋于严重的趋势,湖港截污亟待加快步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污染与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能力依然不足,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偏低,污水收集管网尚未完善,雨污分流需加快推进,初期雨水污染控制任务艰巨。水系阻隔,水体自净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削弱,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仍然偏低,短期内要达到规划目标压力大。

4、水务综合管理能力仍有不足,依法治水力度有待提升

随着涉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依法治水管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表现的问题主要是水务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部分涉水事务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协调与统一规划不够;应对重大突发水事件方面,相应的预案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和资金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后管护费用来源不稳、经费不足,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推进水务市场化改革、水务科技创新应用、提高水务执法效能等关键领域还需加大探索力度。

3  十三五水务发展环境分析

3.1 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治水新思路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43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赋予新时期治水新内涵。《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水利部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提出南方节水减排的新要求,并在《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构建有利于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我国城镇要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等多位一体的排水防涝系统。《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20159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建设生态宜居黄陂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黄陂区最具特色的资源,充分彰显黄陂的滨水特色和优势,建成生态、宜居、优美的水环境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用改革的手段破解水务难题,解决洪涝之害、供水之急、净水之迫、清水之盼等挑战,强化水安全保障,满足民生所需,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河湖生态水网、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共赢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3.2 市、区水务发展趋势

3.2.1    武汉市十三五水务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水务发展将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要求,把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务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务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宜居、滨水特色的城乡发展目标为方向,保护江、河、湖、库、渠生态水域格局,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区域、流域联动发展,城乡水务共同发展,为实现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化文明、宜居城市和我市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3.2.2    黄陂区十三五水务发展方向

根据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文件《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利改革 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陂发[2011]1号),黄陂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正确认识到全区水利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水利体系: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

3.2.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建设的要求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中部的中心城市

20099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010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时文化名城,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快速增强,逐步突出其的优势和地位。

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对供、排水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务建设发展需要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2两型社会建设

2007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不仅担负起探索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重任,而且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试先行者。

作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武汉市由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1+8”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水环境友好城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全面实现小康,加快新农村建设

2010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武汉市全面实现小康,三农问题是解决重点之一,对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等基础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将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黄陂区全力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近年来,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中,提出了构建武汉临空经济区、打造发展增长极的战略构想。建设临空经济区是充分发挥武汉航空运输枢纽作用,加速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的重大举措,也是黄陂区融入武汉大都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枢纽地区的关键所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十三五期间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区经济,特别是南部经济带的快速扩张,是促进黄陂又好又快发展的以此历史性机遇。黄陂区作为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主要承载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积极推动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黄陂将举全区之力,从更高层面谋划,从更大领域扩展,扎实深入的推进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努力打造中国中部航都?武汉北部新城,有效推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高标准的供排水体系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区提供了必备条件。

5)黄陂区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上加快突破

十三五期间,黄陂区将加大招商力度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面向市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入驻,建立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用好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区内涉农资金,支持武湖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引导企业或业主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园区整体环境水平、产业设施水平、科技水平,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水利建设资金、农田改造资金、生态治理资金和交通道路资金,集中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3.2.4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管理的要求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全新的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1)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必须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水资源的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理念,科学划定开发利用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通过遏制不合理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最终实现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目标。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对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厉行节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在用水模式上,建立并严格执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遏制用水浪费,加强对需水的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用水模式,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新型的、科学的、高效的用水格局,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保障武汉市及黄陂区水资源长效利用至关重要。

3)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制度,建立纳污红线、控制排污总量就是要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

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

4 十三五水务发展总体布局和目标

4.1 规划总体布局

4.1.1 总体布局

根据黄陂区的地势特征、现状灌排体系及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城乡建设布局,按照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形成南排北灌的灌排格局;南部以二个规模化水厂为主,北部以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辅,供水管网户户通;农村水生态环境实现“12支中小流域全面整治与15支小流域水土保持相结合区域水环境整治以全面保护为主、局部整治为辅,水环境整治与乡镇排污系统建设相结合;村镇防洪遵循查险补缺的原则,对干流维持现有达标堤防,实施涵闸改造与分洪口门建设,支流及堤垸因地制宜实施堤身加培、农业调整、垸内移民,退田还湖;血吸虫病疫防治重点主要集中于两流域(府河流域、滠水流域)一湖区(南部湖区);构建四大水务体系。

4.1.2 分体系布局

(一)构建标准适宜和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

推进主要支流、重要中小河流治理、通江病险涵闸、新出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的防治,启动重点湖泊防洪治理,加快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农田排涝能力,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增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防洪与排涝的协调性,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明显提高。

(二)构建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水资源保障提出的需求,优化全区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集中式供水和灌溉水源建设,加强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等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保障能力;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培育节水优先意识,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

(三)构建有效监控和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的河流、湖泊等重要区域的保护与修复;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水资源保护检测设施建设,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江湖连通、湖泊综合治理、中小河流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治理等,使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四)构建协调高效和科学创新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

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水务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水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成水法配套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强化水务规划作用,依法管理和规范涉水事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搭建智慧水务平台。

4.2 发展目标

围绕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人水和谐的现代滨水生态宜居都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全面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建设更加洁净的城市水域,更具活力的湿地生态,更适宜居的水环境,更为和谐的水景观文化,营造人水和谐的良好局面。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防洪保障体系完善,排渍防涝能力提升。长江重要险段得到治理;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湖泊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建立山洪预警防治体系。基本建成城区骨干排水系统,加快建设都市发展区排水体系,内涝防治标准达到20年一遇,启动深层排水体系建设,构建海绵型城市。抗旱排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水系农田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供水水源保质保量,用水效率逐步提高。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城镇集中式供水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管网漏失率降低至14%以下,能有效应对水源微污染。农田水利灌排体系和建后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灌溉保证率达到85%。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063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9m3以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60以上。

——河湖水网生态健康,污水高效收集处理。锁定湖泊岸线,截流重点湖泊及港渠污水;湖泊与江河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管网完善率达到85%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工艺进一步提升。

——水务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水权制度和水价机制逐步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和补偿机制体系逐步建立,水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务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得到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得到提升,水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4.3 指标体系

十三五水务发展指标体系分四大类18个重要指标。

1)防汛抗洪减灾体系

堤防工程: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占堤防总长度的85%以上;

水库: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

城镇内涝防治标准:十年一遇;

农田排涝:重点水系排涝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城市供水:城镇水厂出厂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公共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5%以内;

农村饮水:农村水厂出厂水水质达标率90%;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

水厂管理考核达标率100%;

农田灌溉: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

节水型社会建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超过45m3

3)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处理率:主要集镇达到80%;

管网完善率:主要集镇达到60%;

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初步建成滠水前川水网;

滨水环境综合整治:湖泊水质提升,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

水源地保护: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4)水务管理体系:

区级水管单位管理达标率:100%

农民用水协会覆盖率:70%

滠水等1处重要支流、108座大中小型水库、4处大中型排涝泵站纳入水文信息系统。

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表

4.3?1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

规划目标

指标类型

约束性

预期性

1

堤防工程设计防洪标准达标率

85%

 

2

水库病险率

≤5%

 

3

城镇内涝防治标准

10年一遇

 

4

重点水系排涝能力

20年一遇

 

5

城镇水厂出厂水水质合格率

100%

 

6

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

≤15%

 

7

农村水厂出厂水水质合格率

≥90%

 

8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100%

 

9

水厂管理考核达标率

100%

 

10

灌溉水利用系数

≥0.58

 

11

灌溉保证率

≥85%

 

1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45m3

 

13

主要集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14

主要集镇污水管网完善率

≥90%

 

1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16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7

区级水管单位管理达标率

100%

 

18

农民用水协会覆盖率

70%

 


 

5 十三五水务建设任务

5.1 防洪减灾体系规划

5.1.1 堤防建设规划

十二五末,长江干堤及连江支堤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保护圈,十三五期间堤防建设重点将转移到中小河流治理等。

1)长江连江支堤府河西湖堤加固工程

长江连江支堤府河西湖堤位于府澴河出口河段的左岸,属武汉市黄陂区管辖,上起黄花涝与童家湖堤相接,下至岱家山公路桥与民生堤相连,全长16.8km,现有堤顶高程为29.0030.30m(高程系统为吴淞系),堤顶面宽36m,内外边坡1:2.01:2.5。该堤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近年陆续对部分堤段进行了加高培厚,逐步提高了防洪能力,由于该堤大部分断面内临渊塘,加之三度明显不足,险情隐患仍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陂区盘龙新城的建设加快,该堤作为该地区的防洪屏障,存在着堤身单薄、标准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防洪要求,拟按3级堤防进行达标加固。

该工程建设内容为堤身及内外两台加高培厚,堤顶高程为28.91~28.98m,面宽6m,堤顶道路为4.5m宽砼路面。内外边坡均为13,草皮护坡。另外有4座涵闸拆除重建、1座加固、1座封堵。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15.69m3,土方填筑526.74m3,草皮护坡95.40m2,植生块7.30m2。工程总投资52000万元。

2)府河童家湖堤加固工程

童家湖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府澴河左岸,上接孝感市童家湖堤,下止自然高地,武汉市黄陂区境内长4.7km

 童家湖堤地处湖区,筑堤施工时受条件限制,多为就近取土,因而料源质量不一,堤身填土较杂。自1999年以来,该堤段多处、多次发生滑()坡现象,历经多次整修加固,目前堤段依然存在堤顶出现裂缝、沉降等险情,极大影响堤防安全,拟按3级堤防进行达标加固。

该工程建设内容为堤身土换填、灌浆,加固长度1.82km,堤顶面宽8m,堤顶道路为4.5m宽砼路面。内外边坡均为13。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46.69m3,土方填筑46.69m3,混凝土3366m3,充填灌浆1888m。工程总投资4746万元。

3)童家湖拦渍堤

童家湖拦渍堤位于黄陂区天河街,为童家湖和马家湖的一道隔堤,全长3.30km

拦渍堤地处湖区,筑堤时作为民垸地,堤防高程较低,且堤身单薄,在2016年汛期,强暴雨过后,童家湖水位创历史新高、超保证,导致堤身出现管涌、脱坡,最后溃堤,严重威胁机场安全。拟按3级堤防进行加固。

该工程建设内容为堤身加高培厚,堤顶高程为26.91m,面宽6m,堤顶道路为4.5m宽砼路面。内外边坡均为13,外坡植生块护坡内坡草皮护坡。另外有1座涵闸拆除重建。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27.66m3,土方填筑71.74m3,草皮护坡4.81m2,植生块4.92m2。工程总投资13013万元。

4)滠水东堤加固工程

滠水东堤起点位于黄陂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为了打造宜居型城区,拟对滠水东堤一桥起点至孙教闸堤段加高培厚,堤基处理、配套建设堤顶道路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

5)重点民堤民垸加固工程

黄陂区现有民堤民垸42处,总长196.72km。其中外河民堤22处,长82.67km;垸内拦渍堤20处,长114.05km。这些堤垸分布在黄陂南部湖区和丘陵低岗地衔接处,除部分长江堤垸外,其它堤垸分布在滠水、府河下游两岸及北湖、童家湖周边地区。在十二五期间,黄陂区民堤民垸只对险段进行了加固整治,十三五期间拟对42处民堤民垸全面整治40处。

根据各堤现状,进行堤身加培(包含建两台,涵闸除险)的堤垸共有33处:西湖垸(府河桥至黄花涝段)、联汉垸、双墩垸、青凤垸、顺河垸、下石垸、红进垸、合丰垸、冯桥垸、刘桥西堤、刘桥东堤、王河堤、南堰堤、青云堤、中垸、西垸、东垸、西联垸、四维垸、忍公垸、农场垸、朱店垸、车站垸、李桥垸、姚林垸、袁家岔、人造湖垸、长咀垸、新集垸、白莲垸、拦渍堤、五七分场、扇子湖。

进行堤身加培与避灾农业相结合的堤垸共有2处:清河垸、坡罗垸。

进行垸内移民,退田还湖的堤垸有共有5处:江咀、五通口、桂洲垸、河水洲、沙河垸。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58471m3,土方填筑1717.32m3,涵闸混凝土9046m3,钢筋制安204.8t,浆砌石1.18m3,泥结石路面104.05m2,植草皮640.98m2,启闭机安装61台套,金属结构103.3t。工程总投资40000万元。

6)黄陂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

十二五末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继续对姚家集项目区、长轩岭项目区、蔡店姚集河项目区、蔡店梅店河项目区、李集项目区、蔡家榨项目区、六指项目区、祁家湾项目区、天河项目区、王家河项目区等10处综合治理河道206.76km,疏浚清淤138.8km,清障109处,岸坡整治51.12km,堤防加固29.88km。工程总投资20818万元。

7)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结合本区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未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范围的威胁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河段,通过清淤清障、河道疏浚、提防加固等工程措施,增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使其所涉及的主要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对下石港河32.06km、夏家寺河36.4km、李集河10.36km、杨家田河8km、研子岗河7.2km、木兰川河13.4km、界河34km、木里河8km、大城潭河4km8条中小河流共计153.42km河道进行治理。工程总投资32900万元。

5.1.2 水库除险加固

十二五期间对黄陂区小型病险水库全面进行了除险加固,以满足各水库的防洪标准与灌溉要求,目前有的工程已经完工,有的还在建设中,计划十三五期间全部完成剩32座小(二)型水库加固工程。十三五期间拟对鉴定为三类坝的院基寺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新建一座中型水库龙王庙水库。

1)院基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院基寺水库位于黄陂区北部长轩岭街院子村,南距黄陂城区30km,拦截长江流域一级支流滠水河的支流泊漠河,属全国重点中型水库,是梅院泥水库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6月,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集》,20127月,该院完成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289日,南京大坝安全检测中心受水利部委托,对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进行前期检查,听取梅院泥水库管理处对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汇报。2012819日,市、区水务局听取梅院泥水库管理处对《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现场安全检查报告》汇报,并对其审核。201292日,由省厅组织的院基寺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评价报告审查会召开,20133月,国家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以坝涵[2013]754号文核查为三类坝

201411月,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院基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543日,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审查。工程总投资6500万元,拟对大坝、溢洪道、输水设施进行加固。

2)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十二五期间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础上,继续分四个年度对3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第一年度对蔡店街杨树堰、雷打沟、桥脚、黄家楼、童石屋水库,姚集街姚上湾、群英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第二年度对蔡店街大沟,蔡榨七里岗,李集新屋湾,六指街千秋、薛家咀,木兰乡小泉山、陈家湾;长岭街楼子冲,王家河街三台寺、罗汉街朱家卡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第三年度蔡店街郭余冲、杜家冲、张家大湾,姚集街刘长顺、杨家田、高家垅,李集街细刘湾,长岭街向家咀甘家田,横店街梅冲,蔡榨街南塘角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第四年度对前川街石门店、院岗;李集街龙须河;王家河街红十月一号;木兰乡枫香树等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7710万元。

3)新建龙王庙水库

为了减轻院基寺水库的防洪压力,同时向矿巴水库补源,确保矿巴水库6.9万亩农田旱涝保收,计划在长岭街院基寺水库上游的西北支流黄门冲的龙王庙处修建水库一座。规划新建的龙王庙水库承雨面积20.8km2,总库容约1356m3,设计洪水1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2000年一遇标准。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

5.1.3 山洪灾害防治

十三五期间山洪防治以完善预警系统为主,实施局部山洪沟整治。

规划新增9个自动雨量站;维修升级改造28个自动监测站点;9个街镇配置预警信息访问终端设备和网络;121个简易报警器、无线预警广播;治理姚集河、梅店河和泊漠港河3条山洪沟。工程总投资6846万元。

5.1.4 城镇排渍

5.1.4.1 规划范围

黄陂区前川城关地区及南部地区,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区地域范围一致。

5.1.4.2 前川城关排水规划

1)管渠工程规划

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前川城区的地形特点、用地安排、道路及河流走向,黄陂前川城区可分为几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排水管网布置可分成5个区域,包括:旧城综合组团,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北部综合组团,鲁台生活组团。总面积20.43km2

黄陂区十三五期间城镇排渍主要为新建雨水管涵、实施旧城区雨水管网改造。规划建设百泰街雨水主箱涵工程、百秀街现状箱涵改造工程百锦街现状箱涵改造工程、大南街、理林大道雨水主通道工程、前川大道排水改造及综合管廊工程、民安街排水改造及综合管廊工程、人民道排水改造及综合管廊工程、京九街及规划路雨水管涵工程、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梦桥河段、西河(大兴闸-二龙潭)段、任家河段、黄陂大道排水主通道工程(浅隧)、海绵城市。工程总投资117900万元。

2)雨水泵站工程规划

四联垸泵站:前川城区除北部综合组团、鲁台生活组团外的全部雨水最终都将汇入四联垸泵站,平时雨水可自排至滠水河,汛期通过泵站抽排。该泵站位于前川东南角的滠水河西岸四联垸,不但承担城区排渍任务,还要负担上游的农业排涝任务,总计承雨面积89km2,目前排水能力37m3/s,不能城区排水要求,泵站需扩建,新增规模60m3/s

对四联垸泵站更新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机电设备更新改造,水工建筑物除险加固,现地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完善。

东寺泵站:担负着城区东部滠水河堤脚下、东寺村及百兴街沿线新城区的排渍功能。启用东寺排渍泵站,可以缓解泵站周围地区因地势较低造成渍水的问题,现状排水能力0.5m3/s,规划扩建规模18m3/s

工程总投资40000万元。

5.1.4.3 南部地区排水规划

黄陂南部区域主要涉及童家湖、武湖、后湖、什仔湖水及盘龙湖五大水系,本次设计雨水管网及排涝泵站工程除黄龙教港位于临空经济区,其他工程均集中在盘龙城地区,主要涉及童家湖、后湖、及盘龙湖三大水系。

1)管渠工程规划

①佳海排水系统

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9.4km2,汇水范围西至武汉外环线,南至巨龙大道,北至后湖,东至盘龙大道,排水主通道分别位于庆云路、宋岗二路及盘龙大道,排水方向均由南向北,最终排至后湖。建设DN1800钢筋混凝土管~BH=4500×2000钢砼箱涵主干管约7.9km

②后湖明渠排水系统

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3.6km2,汇水范围西至盘龙大道,南至巨龙大道,北至后湖,东至张家咀,排水主通道分别位于后湖大道及贯穿汇水区南北的排水明渠,排水方向由南向北,最终排至后湖。新建渠道约1.44kmDN1500钢筋混凝土管~BH=4000×2000钢砼箱涵主干管约9.4km

③岱黄排水系统

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3.8km2,汇水范围西至张家咀,南至巨龙大道,北至后湖,东至岱黄高速,排水主通道分别为盘龙一路东西两侧的规划路,排水方向由南向北,最终排至后湖。新建DN1200钢筋混凝土管~BH=3000×2000钢砼箱涵主干管约4.4km

④滠口排水系统

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2.2km2,汇水范围西至岱黄高速,南至巨龙大道,北至后湖,东至汉黄公路,排水主通道为汉黄公路,排水方向由南向北,最终排至后湖。建设DN1500钢筋混凝土管~BH=5000×2000钢砼箱涵主干管约5.54km

⑤新泵站河排水系统

系统总汇水面积为7.8km2,汇水范围西至岱黄高速,南至府河河堤,北至后湖,东至解放大道下延线。沿规划路新建DN1500钢筋混凝土管~BH=4500×2000钢砼箱涵8.5km,新泵站河河道整治2.0km

⑥老泵站河排水系统

总汇水面积为4.8km2,汇水范围西至解放大道延长线,南至府河河堤,北至天阳大道,东至318国道。新建DN1000钢筋混凝土管~BH=2500×2000钢砼箱涵约7km,港渠明改暗(钢砼箱涵2-BH=5000×25002-BH=5500×2500)明改暗1.4km

⑦汤仁湖系统

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5.2km2,汇水范围北至巨龙大道,西至机场高速,东至盘龙大道,南至汤仁湖和府河。新建DN1800钢筋混凝土管~BH=3000×2000钢砼箱涵主干管约2.9km

工程总投资66707.79万元。

2)雨水泵站规划

盘龙城泵站担负着盘龙城地区的排渍功能,片区渍水通过管渠排入西赛湖、金潭湖、张斗湖、盘龙湖、新漖湖、汤仁湖、长湖。通过湖泊连通渠,排入长湖。拟在长湖新建盘龙城泵站,规模30m3/s,以解决片区排水问题。工程投资10500万元。

5.1.5 农业排涝

5.1.5.1 排涝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发展及排涝区发展的要求,对黄陂区内排涝水系进行分片治理,通过泵站更新改造、沟港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四大排涝水系的原一级设计排涝标准,各水系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其中武湖水系、后湖水系、童家湖水系由于其重要性规划达到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的标准,水系内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高产农田区可通过扩挖排水沟港和局部修建二级提水泵站等措施来提高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

5.1.5.2 排涝分区

根据黄陂区排涝现状,存在排涝问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滨湖平原,主要有武湖水系、什仔湖水系、后湖水系以及童家湖水系四个排区,规划仍然保持四大水系的工程布局。

5.1.5.3 排涝规划

1)童家湖水系综合治理

童家湖又名白水湖,位于孝感市东南部与黄陂区交界处,是孝感市与黄陂区共有湖泊,流域面积461.1km2,其中孝感市178.8km2、武汉市282.3km2。非汛期由童家湖闸自排入府澴河,无一级提排泵站。60年代前童家湖与杨家晒、张家晒、姚子海、马家湖均自然相通,1960年前后完成府河改道、1966年修筑童家湖段府河堤及童家湖闸后,使童家湖与府河隔开,并且童家湖与杨家晒、张家晒水体也无法实现自然流通。童家湖流域洪水目前仅有童家湖闸一个出口外排,若府澴河水位高于童家湖水位,则童家湖来水无法实现外排。

随着“1+8”城市圈经济活动日趋紧密,童家湖流域是切入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打造汉孝临空经济区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良好区域,为解决童家湖当前面临的问题,湖北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童家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据此,我区十三五期间童家湖水系排涝规划总投资30000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

1、新建流域外排泵站

新建童家湖泵站,站址位于童家湖闸处,设计流量60m3/s,装机3×2000kW

新建马家湖泵站,站址位于马家湖,设计流量20m3/s

2、湖泊堤防加高培厚、穿堤建筑物改造及新建

对童家湖黄陂区27.74km堤防进行加高培厚。黄陂区的朱店垸、车站垸及李桥垸垸堤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等级为5级,其余7处垸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防等级为4级,10处垸堤堤顶超高均为1m,堤顶高程25m,堤顶面宽5m,内外坡1:2.5,土方量为383m3

对穿堤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包括泵站更新改造2座,涵闸整险加固4座。新建朱店、李桥垸分洪口门,其中朱店垸分洪口门设计流量50m3/s,李桥垸分洪口门设计流量150m3/s

3、灌溉供水

为了保证童家湖水质满足天河机场取用水要求,对天河机场水源地实施水源地保护。

4、童家湖底泥清淤疏浚

童家湖底泥清淤,清淤方量10m3

5、水利血防

对黄陂区童河村童家湖湖岸滩地进行围埂药杀灭螺处理,治理面积3.35m2

6、水土保持

对界河流域规划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度9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3km2

童家湖排涝工程一览表

5.1?1

序号

分类

建设内容

1

新建流域外排泵站

新建童家湖泵站,站址位于童家湖闸处,设计流量60m3/s,装机3×2000kW新建马家湖泵站,设计流量20m3/s

2

堤防及穿堤建筑物

 

2.1

堤防加固

27.74km湖泊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堤防等级为4级。

2.2

穿堤建筑物加固

穿堤建筑物泵站更新改造2座,涵闸整险加固4座。

3

灌溉供水

天河机场水源地实施水源地保护,取水口清淤、设置警示牌隔离网等。

4

底泥清淤疏浚

清淤方量10m3

5

水利血防

童河村河滩地围埂药杀灭螺3.35m2

6

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3km2

 

2)后湖泵站更新改造及扩建

后湖位于黄陂区南端,承雨面积157km2。中水位20.5m时,湖泊面积34.2km2,相应容积6239m3。非汛期涝水由民生堤上的民生闸自排入府澴河,汛期由后湖泵站(4×800kw,设计流量32.7m3/s)提排入府澴河。原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规划对后湖泵站机电设备更新、进水前池栏污栅桥拆除及栏污栅新建、进水前池翼墙重建、出水流道拆除重建、自动控制信息化等。同时新建后湖二泵站,设计流量40 m3/s,工程总投资28500万元。

3)武湖水系排水防涝

武湖位于黄陂区东南角,是黄陂、新洲交界湖泊,原为滠水通往长江的洪泛区,承雨面积567km2,中水位20.5m时,湖泊面积121.7km2,容积23983m319661967年,黄陂、新洲两县灭螺围垦并兴建了33.29km的长江干堤,武湖水系从此与滠水、长江隔开。1970年黄陂县在大咀尖至窑头兴建了7.25km长的拦渍堤,将武湖水系分割成拦渍堤东、西两个排涝体系。拦渍堤以东的北湖水系控制承雨面积382km2,属新洲区管辖,称新洲武湖水系,非汛期由武湖闸(设计流量240m3/s)自排入长江,汛期由新洲武湖一、二泵站(4×800+4×1000kw,设计流量64.0m3/s)提排入长江;拦渍堤以西为三里桥等地,控制承雨面积185km2,属黄陂区管辖,称黄陂武湖水系,非汛期由下庙闸(设计流量35.8 m3/s)自排入长江,汛期由黄陂武湖泵站(8×1000kw,设计流量64.0m3/s)提排入长江。该水系原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排涝能力复核结果表明,该水系一级外排能力满足排涝标准要求,存在的主要排涝问题:截流河上无节制建筑物,未起到截流撇洪的作用,反而将高排区涝水引入低排区,导致地势较低的三里桥地区渍涝。乱泥洲是武湖地区最低凹地带,最低高程16.00m,总面积0.77万亩,另有大咀垸0.3万亩。1979年武湖内治以后,该地区成为单独的垦殖区,也是主要的水产养殖区,使原规划的乱泥洲蓄洪区起不到调蓄作用,增加了排涝泵站的压力。

根据《武湖水系排水防涝规划》,武湖水系当发生暴雨时,关闭新建两河口节制闸、泵站河节制闸、东支河节制闸、东支河节制闸及其他渠系相关节制闸,将争光河下游及北部武湖汇水区的涝水汇入武湖调蓄;东支河滠水堤泵站抽排黄陂武湖高排片涝水,黄陂武湖泵站抽排泵站河汇水区低排片涝水,新洲武湖泵站抽排长河汇水区涝水。规划武湖水系排水工程措施详见 5.1?2。工程投资64460万元。

武湖水系排水规划工程建设内容

5.1?2

序号

工程名称

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备注

扩建武湖泵站一级排涝泵站

新增泵站排涝流量51.9m3/s

新建

新建东支河滠水堤排涝泵站

新增泵站排涝流量82.5m3/s

新建

武湖泵站更新改造

机电设备更新改造,水工建筑物除险加固,现地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完善。

改造

围堤工程

 

 

1

争光河围堤建设

9.62km

加固

2

黄陂北湖堤

0.43km

加固

主要节制闸、分水闸

 

 

1

下庙闸

一孔,闸孔尺寸b×h4.5m×3.2m

改造

2

武湖泵站节制闸

五孔,闸孔尺寸b×h5m×5m

改造

3

泵站河节制闸

两孔,闸孔尺寸b×h3m×5m

新建

4

腰渠节制闸

1孔,闸孔尺寸b×h4m×5m

新建

5

一排渠节制闸

1孔,闸孔尺寸b×h4m×5m

新建

6

争光河节制闸

2孔,闸孔尺寸b×h4m×5m

新建

7

东支河节制闸

2孔,闸孔尺寸b×h4m×5m

新建

机站

 

 

1

新建安叉湖泵站

2.56 m3/s

新建

2

新建武湖村泵站

2.62 m3/s

新建

3

新建渔莲茶场泵站

7.30 m3/s

新建

渠系清淤护砌

 

 

1

泵站河清淤扩挖

8.7 km

 

2

二级排水港清淤

78.74 km

 

新建争光河东支河连通渠

2 km

新建

东支河跨渠桥涵改造

9

改造

5.2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规划

5.2.1 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工程规划

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工程围绕巩固提升的思路,总体布局工程建设,使全区饮水工程进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北部地区扩建改造升级现有水厂,进一步增强供水能力,改善水质,满足供水需求;改造社区管网,配套水质自检设施设备,配备专职水质检测人员,提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南部地区扩建前川、新武湖水厂满足供水需求;改造前川水厂水源工程,新建引院入川工程,改造城关及社区管网,改善水质,保障供水安全。主要建设任务有:

1)前川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扩建6 t/d,供水总规模达到18 t/d,水厂部分设施改造。工程投资13500万元。

2)新武湖自来水厂扩建工程。扩建15 t/d,供水总规模达到25 t/d,配套建设输水管道166km,建12 t/d3.5 t/d转压站2座。工程投资87500万元。

3)罗汉水厂新建工程。新建1 t/d罗汉自来水厂,配套建设输水管道工程。工程投资4300万元。

4)蔡店街石家畈水厂、姚集中心水厂、桂家湾水厂、长岭街院基寺水厂、王家河街夏家寺水厂、李集街李集水厂、木兰乡塔耳及河东水厂、木兰乡德利东水厂、蔡榨街水厂等扩建,现有制水工艺改造,配套安全监控系统、电子智能预存收费系统。工程投资8520万元。

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包括全区街乡社区管网改造、一体化设施改造、加压站建设、武湖水厂部分主供水管及转压站建设、供水适时在线监控、安全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集中式饮用水源防护等。工程投资26000万元。

6)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部分乡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投资540万元。

7)新建引院入川补源工程。建设18 t/d取水头及DN150025km输管道工程。工程投资15000万元。

8)前川及南部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水管道228km。工程投资15000万元。

9)南部供水设施配套完善。建1 t/d祁家湾转压站,南部地区多座转压站改造、行政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投资5000万元。

10)天河机场三期(北部)及天河供水工程。沿横天公路—S110—机场北供水站敷设DN800-DN600给水管道至机场北供水站,管道全长7.0km。工程投资4855万元。

11)罗汉工业园区及北车供水工程。敷设DN800-DN400供水管道,全长10.13km。工程投资3500万元。

12)航空企业总部服务区供水工程。建加压站一座,征地按7.5 t/d,建设规模1 t/d,敷设DN300-DN1000管道21.35km。工程投资7052万元。

13)全区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防护,建立区级水质检测中心,饮水工程维护管理。工程投资8800万元。

以上工程总投资199567万元。

5.2.2 农业灌溉规划

5.2.2.1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梅院泥灌区)

梅院泥灌区位于黄陂区中部,滠水以西,南北长50km,东西宽20km,自然面积648.7km2,总耕地面积32.7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2.76万亩,设计最大灌溉流量20m3/s,受益乡镇10个共计52万人,为大型灌区。梅院泥灌区水利设施均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主要有梅店大型水库一座,院基寺和泥河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7座,塘堰11991口,总库容3.51亿m3,有效库容2.71亿m3,干渠3条长55.5km,支渠33条长195km,各类配套建筑物1111处。

《梅院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报告》(2000年已批复)规划新建院泥连接隧洞配套工程、梅院泥连接渠配套工程、泥河水库低干渠维修及配套工程、高干渠改造及配套工程、陶家田干渠续建与配套工程、龙兴河艾家湾引水工程、干渠55.5km、支渠119.3km清淤和护砌,维修和配套各类渠道建筑物69处。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已完成了部分工程,十三五期间建设内容根据《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规划完成剩余全部渠系及建筑物改造工程。

1)梅院泥灌区2015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梅院泥灌区西支干渠护砌4.8km、宋店支渠护砌13.25km、联合支渠护砌7.09km。工程总投资3235万元。

2)梅院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研内未实施)

灌区项目在每年度实施中,部分渠道由于配套资金到位不足未实施,其中雷集支渠3.64km、桂家湾渠0.567km、龙兴支渠0.45km、三合支渠5.7km、南堰支渠5.02km、梅店北渠1.47km;此外,对已列入灌区总体规划,但由于中央控制投资未编制分期可研的渠道有东支干渠防渗衬砌9.4km、靖安支渠防渗衬砌4.75km、艾家湾支渠延长防渗衬砌2.0km及渠系建筑物改造、院泥连接渠隧洞、龙兴河艾家湾引水工程(艾家湾闸坝工程、艾家湾泵站扩建、龙兴河泵站扩建)、排水工程(罗汉合丰集排涝区、下石港排涝区)等。以上渠道均需改造,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

3)梅院泥灌区重点支渠改造

由于受总体投资规划控制,梅院泥灌区有些重点支渠没有纳入改造范围,根据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规划改造的重点支渠有2058.4km,其中:高干渠15条(兴友支渠、兴民支渠、星火支渠、大兴支渠、大孟支渠、建胜支渠、廖公支渠、姜店支渠、黄独支渠、和平支渠、陶桂支渠、李田支渠、大高支渠、张岗支渠、下照支渠);低干渠5条(工研支渠、曹岗支渠、联丰东支、横山北支、横山南支)。工程总投资12000万元。

5.2.2.2 滠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规划中的黄陂滠东灌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部,北起木兰乡和红安县觅儿镇,南至武湖,东至甘棠与新洲交界,西至滠水。灌区自然面积505km2,其中耕地面积约占61.4%(计46.5万亩),其余为林地、荒山、水面等。受益区内有木兰乡、王家河、前川、六指、蔡榨、大潭、三里桥、武湖等8个街乡215个行政村。灌区总人口38.5万人,土地总面积75.8万亩,耕地面积46.5万亩,现有灌溉面积19.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1.6万亩,为大型灌区。

滠东灌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补源工程和提水工程;砼衬砌干渠126km,砼衬砌支渠161.7km;新建渠系建筑物636座(隧洞3座、渡槽18座、公路桥15座、机耕桥127座、人行桥381座、节制闸25座、分水闸37座、泄洪闸30座);新建拦河坝48座;新建泵站98座;量水设施609处;信息化和田间工程等。工程总投资44514.14万元。

工程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6万亩,新增灌溉效益达到4505.03万元/年,灌溉保证率达到设计要求的85%,灌区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5.2.2.3 夏家寺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三期)

夏家寺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设计灌溉面积21.6万亩,受益区内有木兰、王家河、前川、六指等4个街乡192个行政村。灌区以夏家寺水库为主要水源,有东西干渠两条,全长52.6km。国家农发办将该项目列入2009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计划,并在2010~2011年进行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2013~2014年进行了第二期工程的建设,二期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一、二期工程对夏家寺灌区东干渠14.7km渠道进行了防渗衬砌,并对沿渠渠系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

夏家寺灌区东干渠总长30km,第三期工程拟对剩下的15.3km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和节水改造。三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东干渠清淤护砌15.3km(桩号14+700~30+000);拆除重建直灌剅36座;拆除重建机耕桥8座,人行桥26座;拆除重建泄洪闸5座,拆除重建分水闸5座。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

工程建成后恢复灌溉面积21.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1.7kg/年,灌溉保证率达到设计要求的80%,灌区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可年增供水能力2625m3

5.2.2.4 其他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黄陂区有夏家寺、矿巴、滠水橡胶坝、吴家寺、三姑井等中型灌区,其中夏家寺灌区列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他中型灌区拟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矿巴灌区位于黄陂区西北部,灌区总人口9.3万人,土地面积98km2,耕地面积5.150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6.9万亩,受益范围包括李家集街道、祁家湾街道。矿巴灌区是以矿山、巴山两座水库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区内还有小型水库9座,全部水库总库容0.2646亿m3。根据黄陂区农业发展规划,祁家湾地区将作为蔬菜特色产业基地。

滠水橡胶坝灌区位于黄陂区中南部,灌区总人口12.27万人,农村人口7.2万人,土地面积133km2,耕地面积6.3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万亩,受益范围包括前川街、横店街、大潭办事处、三里桥街。滠水橡胶坝是以滠水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灌区内现有拦河坝一座,总库容1600m3,兴利库容1504m3。根据黄陂区农业发展规划,前川街、横店街地区将作为优质稻特色产业基地。

吴家寺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土地面积约80km2,耕地面积2.8万亩,受益范围主要为蔡榨北部地区。灌区以吴家寺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1222m3,兴利库容722m3,主要干渠总长18km。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区域将作为茶叶建设板块重点发展。

三姑井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土地面积60km2,耕地面积2.7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服务六指地区。灌区以三姑井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1361m3,兴利库容866m3,主要有干渠2条,总长15.5km,总流量8.4m3/s。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灌区计划建设正规化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

根据《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092020)》,十三五期间规划对以上4个中型灌区渠系硬化及配套设施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规划除险加固改造引水涵闸3座;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60km,更新改造灌区内17座骨干灌排泵站。工程总投资60000万元。

黄陂区中型灌区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5.2?1

名称

改造引水涵闸(座)

更新改造骨干泵站(座)

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km

其它主要工程

工程投资(亿元)

矿巴灌区

0

4

32.6

 

1.8

滠水橡胶坝灌区

3

8

180

 

2.6

吴家寺灌区

0

2

41.4

 

1

三姑井灌区

0

3

6

 

0.6

合计

3

17

260

 

6

5.2.2.5 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黄陂区有北部山区灌溉片、童家湖灌溉片、后湖灌溉片、武湖灌溉片等四处小型灌区。规划对四处灌溉片范围内的渠系硬化及配套设施完善,渠道整治200km。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

北部山区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北部,属于地山丘陵地带,土地面积约266km2,耕地面积7.6万亩。北部山区灌溉水源主要依靠小型水库,片区有小型水库44座,总库容2923.45m3,兴利库容1988.96m3,主要服务于蔡店、姚集地区。根据黄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灌区将重点发展芦笋板块。

童家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西部,土地面积87.57km2,耕地面积1.16万亩。童家湖灌溉片主要依托童家湖作为灌溉水源,服务于祁家湾地区。该片区依据农业发展规划作为优质稻板块重点发展。

后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南部,土地面积253.96km2,耕地面积3.5万亩。后湖灌溉片主要以后湖为灌溉水源,主要服务于横店、滠口地区,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该片区主要发展水产板块。

武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南部,滨临长江。土地面积218.93km2,耕地面积4.4万亩。武湖灌溉片外部灌溉水源为滠水及长江,区内灌溉水源为灌排渠蓄水及湖泊蓄水。主要服务于武湖、三里以及大潭地区,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该片区主要发展水产板块。

根据《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092020)》,十三五期间规划对黄陂区北部山区片、童家湖片、后湖片、武湖片4个小型灌区渠系硬化及配套设施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0km,更新改造灌区内35座骨干灌排泵站。

黄陂区小型灌区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5.2?2

名称

更新改造骨干泵站(座)

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km)

工程投资

(万元)

北部山区灌溉片

9

8.5

5000

童家湖灌溉片

3

32.6

2500

后湖灌溉片

6

8

860

武湖灌溉片

17

150.9

10300

合计

35

200

20000

5.2.2.6 夏家寺灌区补源工程

由于干旱年份夏家寺灌区水源不足,旅游景点木兰湖水位偏低。规划在滠水河中游大城潭兴建橡胶坝工程,作为夏家寺灌区的补水水源,橡胶坝高4-5m,总库容258.9m3,新建提水泵站一处,取水流量6.35 m3/s,配套输水渠道8km等。工程总投资10000万元。

项目建设后将解决干旱年份夏家寺灌区的灌溉和旅游景点木兰湖水位偏低问题,将使灌溉保证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80%,夏家寺水库多年平均库存水量由原来的1243m3增加到2032m3,多年平均缺水量由原来的3230m3减小到363m3。木兰湖旅游景点水位可常年维持在46.39m以上,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5.2.2.7 矿巴灌区补源工程

矿山、巴山水库位于黄陂区西北部的李集街,拦截界河支流朱家河和巴山河,流域面积24.1 km2。矿山和巴山水库通过一条1020m的连接渠连接而成,两座水库总库容2563.84m3,设计灌溉面积6.9万亩,多年平均供水量1022m3。近年来,矿巴水库蓄水量一直偏低,其中20124月两库蓄水仅172.9m32014年两库蓄水才达400m3,严重影响灌溉及饮水安全,本次规划拟新建截流港渠,扩大矿巴水库承雨面积10~20km2,增加蓄水容积,保证水库兴利库容。工程总投资15000万元。

5.2.2.8 姚蔡河橡胶坝新建工程

为解决黄陂区姚集镇耕地的灌溉水源问题,同时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水景观,规划在姚蔡河上新建姚蔡河橡胶坝工程。该工程规划坝高约3.5m,蓄水容积约35m3,可为区域约1万亩耕地提供灌溉水源。工程总投资3000万。

5.2.2.9 陈门潭闸除险加固工程

陈门潭闸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街政府以南0.5km的滠水河流上,蓄水库容400m3,灌溉面积7.8万亩(其中王家河街灌溉面积1.9万亩,罗汉街灌溉面积4.4万亩,长岭街灌溉面积1.5万亩),受益人口11.5万人,灌溉范围内国民经济总产值23亿元,现作为黄陂区前川滠水橡胶坝的补源配套工程。

陈门潭闸于1987年建成投入使用,枢纽工程由溢流坝、冲沙闸、翻板闸、泄洪闸组成,经过多年运行,冲沙闸、翻板闸、泄洪闸均老化严重,启闭设施损坏,操作运行不便。2013年,泄洪闸列入黄陂区2012年度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项目进行了加固,新建了5扇平面钢闸门,配套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启闭机房及排架拆除重建。泄洪闸改造完成后,为了发挥陈门潭综合效益,需对冲沙闸及翻板闸进行除险加固。为此,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陈门潭闸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内容为:溢流坝加固、翻板闸拆除重建;冲沙闸拆除重建;发电厂房维修、新建管理房;施工围堰工程,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

5.2.2.10 小型农水重点县

十二五期间,我区完成了2011~2014年共四个年度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完成黄陂区2015~2016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完成4.2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其中2015年度项目区位于长岭街,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工程建设内容为整治塘堰21口,新建泵站7座,衬砌渠道134.796km,清淤排水沟1.26km。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

2016年度项目区位于蔡榨街,设计灌溉面积2.22万亩。工程建设内容为整治塘坝27口,更新改造泵站25处,衬砌渠道133.343km,排涝沟道改造2.2km。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

5.2.2.11 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区实施了20142015两年度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工程,其中2014年对1个流量以上的灌溉渠道、3个流量以上的排水渠道进行整治263km2015年整治港渠144.5km

十三五期间,规划在2014-2015年度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基础上,把我区近年来各种投资渠道新建的港渠及水利普查遗漏的港渠进行整治,规划整治渠道150km,涉及蔡店街、姚集街、长岭街、木兰乡、李集街、罗汉街、祁家湾街、木兰山管理处等8处街乡。工程总投资5420万元。

5.2.2.12 黄陂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

黄陂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田间渠道淤积破损严重,严重影响正常灌溉的运行,浪费水的现象极其严重。为了实现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必须对末级渠系进行改造,这也是农民通过节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的途径。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黄陂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规划项目区涉及黄陂区前川街、横店街、祁家湾街、滠口街、罗汉街、天河街、六指街、武湖街、长轩岭街、王家河街、李家集街、姚家集街、蔡家榨街、三里桥街、蔡店街、木兰乡、木兰山风景管理处、大潭原种场等18个街道,对黄陂区内灌区所有1m3/s以下的斗渠及其下级供水末级渠系进行改造、完善渠系配套等。渠道衬砌总计3924.91km,规划分五年实施,总投资71070万元。

5.2.2.13 节水减排工程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湖北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南方地区节水减排实施方案,黄陂区也在规划范围内,实施期为2014~2020年,其中2014~2016年规划内容即为我区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故我区主要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工程总投资6793万元,其中:

2017年节水灌溉工程计划安排前川沙畈片区,该片区种植蔬菜大棚,计划高效节水发展面积1万亩,渠道防渗发展面积1.8万亩,涉及前川街沙畈、双陈、宝塔、杨垸、冷垸、高湖、武湖、西陵、西河、大兴、解放等行政村。本年度农村河塘与排水沟整治工程与小型水源工程也位于该区域,进行配套改造。

2018年节水灌溉工程计划安排六指武湖片区,该项目高效节水发展面积0.7万亩,渠道防渗发展面积1.6万亩,涉及六指街武湖、大咀、建幸、兴中、西城、振兴、新集、新胜、新建、新联、新红等行政村。2018年节水规划农村河塘与排水沟整治工程计划安排王家河街高楼钱片,涉及王家河街高楼钱、二刘湾、凉亭、观音堂、栖凤山。2018年节水规划小型水源工程计划安排姚集街河西片,涉及姚集街青联、盛家湾、牌楼、腊梅、王家庙。

2019年节水灌溉工程计划安排罗汉研子片,该项目高效节水发展面积0.5万亩,渠道防渗发展面积2万亩,涉及罗汉街联合、研子、新杨、新建、隆兴、陶岗、北新、陶田、田铺、南新、桥李、齐岗等行政村。2019年节水规划农村河塘与排水沟整治工程计划安排罗汉邱皮片,涉及罗汉街邱皮、庙坡、祝店、合丰、刘咀、罗汉。2019年节水规划小型水源工程计划安排蔡店长生片,涉及蔡店街长生、姚老屋、双河、李谷堡、马鞍、五四。

2020年节水灌溉工程计划安排祁家湾曾集片,该项目高效节水发展面积0.3万亩,渠道防渗发展面积2万亩,涉及祁家湾街向阳、重光、土庙、胜利、群乐、四新、王棚、东风、红卫、西新、星火、前进。2020年节水规划农村河塘与排水沟整治工程计划安排前川高庙片,涉及前川街高庙、杜岗、辛店、三姜、瑶台、院岗。2020年节水规划小型水源工程计划安排木兰乡柿子片,涉及木兰乡柿子集、友爱、王湾、柳畈、小寨、长岗。

5.2.2.14 塘堰整治工程

十三五期间,规划推进大型山塘整治工作,计划在五年内改造蓄水容积5m3以上塘堰326口。增加蓄水2900m3,增加灌溉面积3.3万亩,总投资13000万元。

5.2.3 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

5.2.3.1 农业节水规划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梅院泥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开展以斗农渠道整治衬砌和相应建筑物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的田间工程建设。

万亩以上的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平原区,推广发展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水稻浅湿灌、改进沟畦灌等工程节水措施;在山丘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微型雨水集蓄,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雨水蓄水工程,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及农业生产用水。

都市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示范建设:城郊经济作物区选择有条件的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开展都市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示范建设。支持和鼓励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精准控制灌溉技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系统、节水灌溉控制系统、节水监控系统的建设。

本工程投资在农业灌溉章节已经考虑,不再重复计算。

5.2.3.2 工业节水重点工程

黄陂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钢铁、机电、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集聚,突出特色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布局结构,逐步打造以川龙巨龙为轴线发展的南部经济带。加快六大工业基地建设:盘龙城开发区工业基地、航空物流港新城工业基地、武湖工业基地、滠口工业基地、横店工业基地、前川工业基地。

结合黄陂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六大产业开展节水工作,鼓励用水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并给予技术上的服务,对于技术含量高,节水效果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重点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改,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7000万元。

5.2.3.3 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重点工程

1)城镇供水管网技术改造

结合中心城区优化水源和管网布局,对部分老城区供水主干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的全面节水改造维护,尽可能避免单向长距离输水;适当增设转压站,控制管网压力在适当范围,推广应用新型管材,推广应用供水管道连接、防腐等方面的先进施工技术。示开展实时管网查漏巡检技术,变被动修漏为主动堵漏;严格城市建设管理,大力减少人为的漏损水量。

结合黄陂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配合乡镇水厂新建或改扩建,配套进行供水管网建设、区域转压站、增压泵站建设。同时兼顾后备水源、水厂及供水管道建设,以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本工程投资在供水章节已经考虑,不再重复计算。

2)计量设施安装和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

城镇生活用水基本上实现了计量用水,但未全部实现抄表到户,对部分城镇和大部分农村生活用水进行计量试点,及时安装、更新生活用水计量设备、工矿企业等各类用水计量设备。

通过经济和管理手段,选择若干所中小学、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城市公共厕所等开展节水器具示范推广活动。继续推进城市居民家庭用水器具改造工作,对大中型小区进行示范改造,实行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淘汰的用水器具。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1000万元。

5.2.3.4 再生(中)水回用

1)再生(中)水回用措施

黄陂区再生水回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水直接或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利用,有效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未来除在同一工厂内进行回收处理外,在工业园区,通过新技术开发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再利用。

在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宾馆、住宅小区等地方,综合规划再生水系统,因地制宜的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利用再生水冲洗厕所、道路、浇灌花草树木。

城市景观环境用水要优先利用再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湖泊,进入自然循环系统,补充河流湖泊水量。成为城市水源和农业水源。

鼓励再生水和清水混合使用,不同类型再生水系统的综合应用。

出台相关政策,将再生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纳入城市用水指标进行管理,同时调整水资源价格,用价格杠杆引导再生水的合理使用。

2)再生水回用建设示范工程。

近期因地制宜选择若干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宾馆等建筑单元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在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工业企业示范建设再生水回用系统,利用再生水冲洗厕所、道路、浇灌花草树木。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3000万元。

5.2.3.5 雨水集蓄利用

1)积极发展雨水收集系统

在局部边远山区,为解决农民和农业灌溉用水,应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措施。在城区主要依靠湖泊调蓄雨水。

2)尽量实现雨水渗透

城区采用在绿色植被与土壤之间增设储水层、透水层等办法可减缓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城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减少城市绿化的人工喷洒用水;减小城市雨水干管的管径,可以降低暴雨期间城市的防洪压力,并使城市地下水得到补偿。如在土壤、地下水状态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利用低洼地、植物塘、渗透井、人行道和休闲区域,采用草皮砖等措施实现雨水渗透。

 

3)利用雨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推广城区雨水的直接利用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活小区,推广城市绿地草坪滞蓄直接利用技术,雨水直接用于绿地草坪浇灌,以减轻城市排水工程的负担;把雨水利用与天然洼地、公园的河湖等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相结合;还可利用雨水资源进行建筑屋顶绿化。尤其在城区的建筑密集区域,可大大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达到美化城市、净化城市空气、吸纳城市噪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500万元。

5.3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规划

5.3.1 污水工程

十三五期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规划为黄陂区境内绕城公路以南地区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包括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天河、横店、滠口、武湖、三里桥等行政街区以及前川、六指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5.7km2,其中建城区面积75.38km2

根据黄陂区各街镇乡建城区的实际情况,规划排水体制原则上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雨水分别通过各自的排水系统分流排放,现状排水管渠作为雨水管渠予以保留和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系统。老城区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把现状的合流制完全改为分流制难度很大,近期可以将老城区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沿排水干渠及河道设污水截流管,将旱流污水和雨水进行截流,排入污水系统。

其中宋家岗组团、刘店组团、川龙组团、五通口、天河街、三里街、沙口镇为雨污分流制,滠口街、横店街为截流式合流制与雨污分流制相结合。

通过对污水量的预测,规划前川及黄陂区南部地区污水处理厂规模,如 5.3?1

规划污水处理厂总体规模一览表

5.3?1

序号

污水厂名称

污水厂规模

(万t/d

污水厂规模

(万t/d

近期

远期

1

前川污水处理厂

6

14

2

盘龙城污水处理厂

17

32

3

武湖污水处理厂

5

9

合计

28

55

其中十三五期间,前川污水处理厂扩建至6t/d;前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盘龙城水厂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17t/d;武湖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5t/d

十三五期间,建设前川已有污水系统以及四个新建污水处理系统配套管网17.674km,污水提升泵站1座(规模1.5m3/天),对社区进行雨污分流制改造。黄陂南部地区对盘龙城污水处理厂、武湖污水处理厂进行管网配套,共建设管网40.1km,污水提升泵站1座(规模13.6m3/天)。

工程总投资62926.5万元。

5.3.2 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5.3.2.1 滠水上段排污口整治工程

十三五期间,对滠水姚集、长岭段20km的干流河段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工程总投资15000万元。

5.3.2.2 湖泊生态修复

十三五期间,规划对童家湖、姚子海、马家湖、任凯湖、麦家湖、新教湖、汤仁湖、盘龙湖、长湖、张斗湖、金潭湖、西赛湖、后湖、什仔湖、小菜湖、李家大湖、汤湖、胜家海、项家汊、武湖、安汊湖等21处湖泊整治,通过截污、清淤、岸线整治、绿化、水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湖泊整治。

在湖泊综合治理中,要求对湖域岸线进行修整、绿化,初步规划旅游景点,主要突出生态居住区、旅游区两个主题;要求规划还湖路。21处湖泊工程总投资240000万元。

5.3.2.3 木兰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对木兰湖(夏家寺)周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督促所有宾馆、酒店、度假村全部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装置,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汇水范围内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采取集中堆放、收集和处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结合舍饲养畜进行牲畜圈改造,结合沼气池建设进行厕所改造,减少降雨冲刷造成污染物的流失。工程总投资25000万元。

对夏家寺水利风景区湖岸线58km进行整治,对水库枢纽区开展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9500万元。

5.3.2.4 盘龙湖水系连通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对盘龙湖水系进行连通,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府河引水,进入马家湖,通过规划新渠进入后湖,经后湖泵站和滠口闸流入府河。从府河引水,进入马家湖,通过规划新渠依次将任凯湖-麦家湖、新教湖-汤仁湖、盘龙湖进行连通,通过规划泵站进入府河。以滠水为水源,从滠水旧河道(西河)进水,沿途经什子湖与后湖和盘龙湖各湖,最后由后湖民生闸、盘龙湖水系闸和童家湖水系的马家湖闸三个出口进府河。实现水系内部、水系之间和江湖之间的相互连通,加强水体流动,更新湖泊水质,引进优质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各水体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水系连通主要内容包括新建6条连通港渠,渠道总长约3.5km;新建汤仁湖泵站,近期规模30m3/s。对盘龙湖水系9个湖泊进行底泥疏浚、岸线整治,并配套建设环湖绿道。工程投资145635万元。

5.3.2.5     黄陂区南部水系水环境治理规划

对黄陂区南部地区水环境进行治理,在前川上游引滠水进城,让城区内有水过境,走西河达滠水西堤二闸汇入滠水,改善城区水环境;滠水从童门闸引入三里桥及武湖地区,打通武湖水系,达到河湖联通,改善水环境的目的,沿线疏浚扩挖港渠,配套涵闸等设施。工程总投资30000万元。

5.3.3 水利血防工程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武汉市传播流行历史久、疫情重、危害大,不仅严重危害流行区人民生命健康,还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自2006年以来,加快了血防综合治理、升级达标步伐,2007年,武汉市较全省提前一年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3年,黄陂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提前2年实现国家血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防治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十年送瘟神战略目标和《省部联合防治血吸虫病行动计划》要求,为了确保我市血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巩固和扩大所取得的防治成果,促使我市血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市级计划自2014年起至2018年,各疫区用五年时间,力争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基本消除血吸虫病危害,根据市政府要求,市卫计委于2015年拟定了《武汉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我区规划于2014-2018年期间,对六指、盘龙、三里桥、滠口、天河、武湖有螺面积25228亩进行水利灭螺治理,投资25744.32万元,其中:河流治理滠水、府河二个流域44.8km,经费25426.63万元;灌区改造硬化有螺渠道为六指街争光河上段、三里桥街老虎塘、武湖街无孔泵沟及连三教共计8.77km,经费317.69万元。

5.3.4 水土保持

本规划结合黄陂区实际情况,选取黄陂区蔡店街、姚集街、矿巴等地的小流域进行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km2。项目区建设按照建设清洁小流域示范区模式,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境优美的旅游园区,现代化城郊农业园区等建设要求。在农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中应采用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保基地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辐射四周,带动水土保持基地发展。

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修复措施两大类。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主要有坡面整治(坡改梯、坡面水系、作业道路)、沟道防护(谷坊、拦沙坝)、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植物篱、植物护埂)、疏溪固堤、治塘筑堰等五大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等措施,通过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1)郭岗河清洁小流域规划

规划在蔡店街郭岗河流域24 km2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封育保护1418 hm2、经济林35.82 hm2、水土保持林23.39 hm2、水土保持种草15.52 hm2、坡改梯68 hm2、截水沟25.6 km、沉砂池95个、塘堰整治50口、科教楼3600 m2、管理房600 m2、村庄美化12 hm2、人工湿地12处、生态农业建设65hm2、沟道整治14750m。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

2)蔡店街小流域水土保持整治工程

对蔡店街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共计30 km2进行整理,种植水保林800hm2,种草50hm2,截水沟150km,塘堰整治25口。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

3)姚集街小流域水土保持整治工程

对姚集街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共计32 km2进行整理,种植水保林850 hm2,种草45 hm2,截水沟150 km,塘堰整治20口。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

4)矿巴小流域水土保持整治工程

对矿巴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共计20 km2进行整理,种植水保林700hm2,种草40hm2,截水沟130km,塘堰整治20口。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

5.3.5 水源地保护规划

5.3.5.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治理工程

1)在工矿企业集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加强配套管网建设,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削减污染负荷。

2)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保护区内不得设置与供水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畜禽养殖场。禁止网箱养殖活动;严格控制可能污染水源的各种活动。

4)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5.3.5.2 水源隔离防护工程

1)勘界立碑。对重要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对河道型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厂取水口下游300m至上游20003000m的水域和河道两岸堤防与护坡之间陆域。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河段,采取竖立标志碑,埋设里程桩,设置防护栏,设立铁丝网等物理措施对水源地进隔离防护。每个水源保护区在取水口一侧上下分界点各设若干个,设置标志碑,架设铁丝网。

2)水源地生物隔离带工程。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沿河岸方向种植防护林带,林地间种植草皮,结合堤防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区间入流,种植防护林。

以上措施工程总投资30000万元。

5.4 水务管理规划

5.4.1 建立洪水管理制度

十三五期间,依据流域防洪规划,划定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洪泛区以及规划保留区的范围和边界;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评价,编制完成河流、湖泊水库、分蓄洪区洪水风险图。

基本建成覆盖全区范围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要骨干防洪工程的综合性息采集传输系统、自动化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的管理制度;探索洪水保险制度和健全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主要江河湖库防御洪水方案,建立防洪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并鼓励公众参与洪水管理;强化和完善防汛抢险和抗旱服务应急体系,加强区、乡镇两级机动抢险队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质储备保障机制;完善与河道有关的法规和规章,严格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对河道采砂实行采砂许可制度,加强河道管理执法工作;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防洪减灾事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额度,为洪水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5.4.2 建立抗旱减灾应急管理制度

完善抗旱减灾法规制度、组织机构。构建抗旱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各流域和区域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切实细化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建设和完善抗旱服务体系,编制完善《抗旱规划》。注重抗旱宣传,开展旱情分析及等级标准研究。初步建成防汛抗旱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5.4.3 建立以三条红线为基础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三五期间,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结合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用水定额管理和水功能区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与河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

一是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确定江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度、生态最低需水量,统筹规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初步明晰水资源利用红线。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初步建立水权制度。研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规范水权转让行为,研究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初始水权确定之后,逐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划,科学核定各个河段、湖泊、水库等水体纳污能力和纳污控制总量,实施新改扩排污口设置论证,已经设置的排污口要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排污权管理;建立入河(湖泊)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建立湖泊开发利用水行政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使水体满足水质保护目标要求。同时,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三是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推进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把定额指标落实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水资源费征收等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真正将用水定额作为考核节水成效的主要指标。完善节水机制,水价实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

5.4.4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全区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培育和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力争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平台,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在农业节水方面,明细农业用水权,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拓宽农业节水投资渠道,探索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制度,建立城市、工业补偿农业节水的机制。在城市和工业节水方面,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布局;全力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减污型产业。在生活节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器具。

5.4.5 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1)水资源体制改革

推进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确、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

大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做好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要逐步实现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建设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行、企业开发转变,人才结构从注重工程技术人才向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并重转变。

2)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地确定水利公益性为主的社会定位,把对水利的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框架。对防洪工程、生态建设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起各级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对以经营为主的水利工程,建立放活市场、政府监控、多渠道融资的建设体制。

探索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建立保证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3)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利建设管理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监督水利建设管理四制的执行,加强水利建设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强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管理,进一步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严把水利建筑市场准入关,确保重点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

对使用政府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政府对建设全过程的监管,规范水利建设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力度;强化工程验收管理;理顺并明确对非政府投资水利工程管理关系。

4)农村水利改革

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水利站改革。对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有条件的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按照沿江滨湖地区、山区及丘陵区等不同水利实际,搞好乡镇水利站改革。

5)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级所有,重点控制,权利、义务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对水利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对准公益性的水利国有资产,探索建立事业管理、授权经营、责权明确、补偿合理、收支分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水利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

对水利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界定。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水利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特别是水利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

水务管理建设总投资14000万元。


 

6 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工程投资

十三五期间水务发展建设项目共有1383项,规划总投资162.12亿元,其中预计可争取中央资金35.09亿元,争取湖北省资金22.02亿元,武汉市及黄陂区投资105.0亿元。详见 6.1?1

黄陂区水务发展规划投资表

6.1?1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万元)

总投资

中央

合计

162.12

35.09

22.02

57.20

47.80

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49.14

6.02

3.30

16.54

23.28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体系

50.69

25.85

8.11

12.51

4.22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

保障体系

60.88

3.22

10.61

27.45

19.61

水务管理

1.40

 

 

0.70

0.70

 

6.2 效益分析

6.2.1 社会效益分析

1)保障防汛抗洪减灾体系安全,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

防洪减灾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建立健全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通信及预警预报系统等,可提前预报洪灾,做好人员转移工作。通过搬迁避让措施,减少了危险区的居住入口;进一步配套完善风险区政策法规,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规范人类开发建设活动,都将大大减少洪水受灾人口和人员伤亡。

通过改进和完善洪水预报准确度和预报期,迅速传输洪水预报和汛情分析、灾情预估等决策支持信息,将大大提高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现代化水平,为指挥中心在指挥调度防汛抢险工作时提供准确参考;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洪灾防治方面提供全面、科学、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水资源科学配置、调度、管理,以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良好服务。

2)促进农村水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将使远城区的居民饮用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通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加快城市水环境改善,营造益居城市

通过生态水网的建设,促进河流、湖泊的水质改善,打造生态旅游胜地;通过湖泊的水质提档升级与岸线固定,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呈现一湖一景。围绕水体展开的污染控制、景观绿化、旅游开发等工程的实施,将营造生态益居城市。

4)加快污水系统建设,促进节水减污,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规划实施后,黄陂区的污水处理率将,大大提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点源污染,有助于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2.2 环境效益分析

根据黄陂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基础,把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树立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协调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提高全区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黄陂区的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将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程度,提高了城市形象,有利于人才、技术、资金的吸引和人民安居乐业。保证全区水环境资源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改善。

1)水环境指标逐步好转

通过污水处理工程、湖泊港渠整治工程,在控制陆域水污染物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容量,有望实现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的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严格限制未达标工业废水排放,实施污水资源化实用工程,科学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近年,全区饮用水源地环境达标率均为100%,2020年计划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升至70%,随着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生态处理以及水系网络构建工程的实施,入湖污染负荷将显著减少,水质将逐步满足环境功能要求。

2)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生态系统功能增强主要体现在:通过生态修复、面源治理和河网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提高流域水环境容量。

通过实施生态林建设、水体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工程、河湖清淤等生态修复措施,可恢复和重建水生生态系统,有效提高对污染物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3)主要水体有较好的景观

通过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质和量,修复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环境。同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压力,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的最终目标。

4)减少水环境潜在安全风险,保障社会经济稳定

防洪规划实施后,将大大减少洪水泛滥的机会,从而有效遏制洪灾对水环境的污染,使人们安居乐业、身体健康。

山洪防治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防治,土壤侵蚀减轻,区域植被将得到恢复,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能有效地向灌区补充水量,增加灌区的补给水源,从而极大地提高灌区水质的稀释与自净能力,同时为灌区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绿色覆盖创造有利条件。由于过去工程不配套,渠道渗漏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地消除,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转化。对血吸虫感染的地区,通过渠道衬砌和硬化,减少钉螺的孳生面积,从而起到防治血吸虫的作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改善供水水源的污染程度和农村卫生条件,主要体现在限制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对水源的污水排放,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减少了由于饮水不安全所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美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改善了当地农村饮用水水质,使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6.2.3 经济效果分析

1)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防洪建设,全区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从整体上分析,抗洪能力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分蓄洪措施不落实,连江支堤整治不彻底,山洪灾害日趋严重,一遇较大洪水防汛形势就十分紧张,防洪抢险的强度和压力都很大,给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规划实施后,全区重要堤防存在的隐患,特别是连江支堤存在的隐患将大大消除,分蓄洪措施可进一步落实,各类防洪设施的防洪能力将有较大增强,防洪安全度大大提高,将有效缓解防洪区内居民对洪涝灾害的后顾之忧,为吸引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预计防洪效益将超过2亿元/年。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将缓解局部区域易涝易旱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灌排体系的潜力,促进农业发展,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预计项目实施之后,全区有效灌溉率由77%提高到85%,将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

4)湖泊港渠水生态水环境建设

2020年将建成滠水前川水系网络系统;对湖泊进行形态控制;并实施港渠的整治。通过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将大力改善黄陂区水生态环境,将对滨湖滨水区域经济促进、沿湖地产开发、水系旅游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水生态水环境的改善,将在巩固提高现有产业的规模、水平,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供排水设施建设

农村饮水:饮用水安全项目用于解决黄陂区剩余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项目受益人口22.5万。同时完善城关地区的自来水处理工艺改造以及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水质。

城市供水:十三五期间,城市供水主要重点在加强加压点的维护、实施城市供水厂的工艺改造、实施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实施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的实施将全面完善中心城区供水体系,提高工业、生活以及第三产业的供水保证,为经济建设和人居生活提供保障。工程实施之后,预计城市供水企业供水成本优化,节省成本约0.2/吨;城市管网漏损率低于15%,节约水资源约25万吨/年。

城市污水: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削减COD1万吨、氨氮0.1万吨、总氮0.1万吨和总磷0.03万吨。

6)节水型城市建设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结合黄陂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展工业节水工作,鼓励用水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用水效率,预计年节省水量超过20%;通过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控制管网漏损率低于15%,节水器具的推广,预计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水量将达到25%。

7 环境影响评价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先行的指导思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及环发[2004]98号文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相关规定,针对黄陂区环境现状、环境功能分区要求,结合水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严格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为十三五水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7.1 评价目的及原则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同时针对规划实施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切实预防措施,努力减少由于规划实施对城市生态和环境质量产生的破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评价原则上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可能造成的影响,从全局高度考虑其整体性,保持影响评价与规划间的一致性,强调公众参与性,使评价结论具有可操作性。

7.2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水务建设现有环境敏感问题是地表水环境问题,也是本次规划重点建设内容。由于本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堤防、河道、港渠、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供排水管网、湖泊生态整治、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可能影响到其它部门或行业领域,如规划、城建、土地、交通、环保、园林、林业、农业、旅游等。

7.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结合规划影响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综合应用情景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从自然要素、生态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规划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对环境敏感目标进行识别,结果见下表。


水务建设规划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矩阵表

 

建设项目

自然要素

生态要素

社会要素

水质

水资源分配

土地利用

地下水位

森林植被

空气

土壤

气候

陆生生物

水生生物

珍稀动植物

移民

土地淹没

人群健康

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

噪声

经济发展

人身安全

社会安定

防洪工程

排渍排涝

供水工程

农田水利

污水处理

湖泊整治

水土保持

水系网络

 :可能有显著影响    :可能有影响    :无影响或影响甚微


7.4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从规划内容预测分析,水务建设规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水环境建设内容,其中堤防与分蓄洪区建设将完善黄陂区防汛抗洪减灾体系,为经济发展与人居安全提供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将全面促进远城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库防洪保安以及改善农村血吸虫疫区的人民身体健康;湖泊港渠水生态水环境将重点打造滠水前川水网,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中心,重点实施中心城区湖泊、港渠整治,中心城区湖泊全面提升水质;供排水建设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将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提供基础保障;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工农业、生活以及第三产业的节水,同时加强再生水回用和雨水积蓄,这将大大减少污水排放,有利于控制水环境的污染;水源地保护与水环境的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将全面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为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创造安全保障。

总之,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显著的,远远大于其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虽然施工阶段这些不利影响在短时期内是无法避免的,但若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可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随着施工的结束,暂时性的影响具有可逆转性,一般会自行消失,故主要对施工期环境不利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在水务建设的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拆迁及三通一平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场尘产生,其影响时间可持续30分钟之久,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施工期车辆运输活动导致二次扬尘产生,其影响范围可达50m左右;另外施工过程中因材料搅拌、装卸等活动也将产生扬尘。

2)水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在施工期间均会产生大量的泥沙及粉尘,如临时排水不畅或清扫不彻底,污水有可能经市政雨水管道或自流至附近地表水体,使受纳水体中SS含量增高,污染水体水质。在水下施工中,有可能对湖区底泥产生扰动,导致局部水域浑浊底及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视觉景观,但其影响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影响在施工点周边50~80m范围内。 

3)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各类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吊车、打桩机等施工机械是产生施工噪声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短期行为,但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大,白天最大影响范围达50m,夜间则可达100~150m。运输车辆特别是重载汽车噪声辐射强度较高,对其频繁行驶经过的施工现场、施工便道和既有道路周围环境将产生较大干扰。施工中打桩机、风镐等振动作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中由于要新征土地,将侵占绿地、农田、池塘等,其植被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施工临时用地如施工材料堆放及建立临时通行路线等,可能会占压或扰动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开挖中的土石方、施工场地的平整、各类旧建筑物的拆迁等均会产生各类大量的废弃垃圾(建筑垃圾),如处理或保护措施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6)其它环境影响分析:工程的施工,会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不便,对临街商场、商店等正常经常活动受到影响,施工地段交通不畅,影响交通通行能力,加重交通阻塞,对区域环境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7.5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5.1 设计阶段

1)在工程规划选线布点时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粮田、耕地,避免与规划相冲突。同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占地数量,避免大型建筑的拆迁,节约土地资源。

2)确定工程方案时,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优化工程土石方挖掘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将水引入自然沟渠.防止排水不畅造成不良影响。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保护环境协调美观。

3)在制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设施工场地,优化施工工期,减少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7.5.2 施工阶段

1)在施工过程中,作业场地一般都采取围挡措施以减轻扬尘扩散。定期安排固定员工对施工场洒水以减少扬尘的飞扬。清运施工渣土不得沿途漏洒、飞扬,要加盖蓬布减少散落,车辆驶出装卸场地前,用水将车厢和轮胎冲洗干净。各施工段应设置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施工现场,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2)建设与施工单位应根据地形,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施工污水乱排、乱流污染江河湖库及周围环境或对淹没市政设施。按照《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施工临时排水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排水许可证》,排放前应先行沉淀,不得直接向城市公共排水设施排放,各施工场地排水口设置临时沉沙池,将含泥沙的雨水、泥浆经沉砂池沉淀后方可排放。施工人员临时驻地污水尽量排入城市下水道,如不能,应设临时化粪池。在江河湖渠附近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将施工期缩短到最短的时间,并避开当地水禽的繁殖季节,不得减少或破坏水体的面积、深度及芦苇等水生高等植物等,应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以利于施工期造成的挺水植物损失能够得到恢复,保证工程完成后不会缩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禽的生境。

3)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产生的噪声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将噪声控制在限值以内。夜间施工禁止使用各种打桩机,且分贝不得超过55dB(A),中午及节假日休息时间不宜安排高噪声作业的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施工使用时的发电机组应配置隔声罩。合理安排施工周期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桩基施工尽量采用挖孔灌注桩等形式,避免采用使用打桩机械的打入桩等基础形式。

4)工程应采取分段方式进行挖掘、拆迁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并将建筑固体废物运输到指定的城市建筑废物处置场地进行妥善处理。对于能利用的土方尽量用于回填,一旦处置完毕后,立即进行覆土、用于植树或复耕。施工期各施工场地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存放,由工程车辆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

 


 

8 保障措施

8.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

严格落实防汛抗旱、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采砂等方面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区级政府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实施详细计划,全面落实规划的实施。区级政府应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辖区内规划目标和任务,将区域规划与全市水务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变成行之有效的行动和管理依据,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8.2 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财政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加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资水务事业的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利用水利建设基金延长征收年限和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等政策,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专项资金征收与使用管理制度,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的同时,深化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PPP等新型水务项目融资模式,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8.3 强化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根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加大水务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满足规划实施对建设项目储备的要求;深入贯彻水生态文明新理念,把科学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水务项目前期工作中;保证必要的项目设计工作周期,切实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建立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终身负责制度,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强化前期工作审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水务专项规划。

8.4 加快培育人才,推进科技引领

强化水务科技创新驱动水务事业发展,建设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推进全市水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既要抓好高端引领人才培养,也要着力解决基层水务人才队伍短缺问题。增加水务科技经费,加大对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水务科技含量。加强与国际、国内水务行业交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平台。

8.5 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十三五规划和实施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黄陂区水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建设任务,了解水务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开展水情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国情水情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创新水务建设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探索水务建设项目公示和听证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水利项目前期和建设各阶段的论证,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务改革发展的认识程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务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 黄陂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黄陂区电子政务网络中心 鄂ICP备12001600号
建议使用 1024*768 及以上分辨率、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