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重大机遇,使黄陂区水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members48365365编制了《黄陂区水务建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作为黄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谋划今后五年黄陂区水务发展、建设、改革和管理的基本前提,是研究水务发展布局的重要基础,也是审批水务基建项目的法定依据。该规划是水务发展总体规划,涵盖水务各领域,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该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黄陂区水务事业未来五年发展布局和目标,将全区水务事业分为四大体系: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和水务管理体系,涉及领域包括防洪减灾、排渍排涝、城乡供水、水源地保护、节约用水、农田灌溉、城乡排污、湖泊整治、水土保持、水务管理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为未来五年黄陂区水务建设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1、“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1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抢抓2011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机遇,从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提高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出发,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务保障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水务改革为主线,实现水务建设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1.2规划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我区水务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务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群众。
(二)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又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务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务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全区城乡区域水利协调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务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务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务事业全面发展。
(五)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务信息化促进水务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务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务相适应的水务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
1.3规划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水利产业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
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湖北省分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条例》、《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
部委规章:《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
政府规章:《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武汉附近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湖北省河道堤防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湖北省城市供水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湖北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水利工程水费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武汉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等。
(2)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环境影响评价基数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等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
(3)相关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0~2030)》、《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水功能区划》、《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武汉市山洪防治规划》、《武汉市城市供水规划》、《武汉市城市排水规划》、《武汉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武汉市堤防“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武汉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10~2020)》、《武汉市黄陂区南部地区污水及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武汉市黄陂区前川地区排水规划》等市、区各行政区及其它相关行业涉水规划。
1.4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10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1.5总体思路
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五个同时抓,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综合防汛抗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体系、水务管理体系,实现发展思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水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1 “十一五”期间水务投资情况
2.1.1 总投资
“十一五”期间,黄陂区水务建设规划总投资为325314.22万元,投资来源为中央、省、市、区各级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
“十一五”期间,黄陂区水务建设完成总投资208659.89万元,其中: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投资52433.83万元,占完成总投资的25.13%;水资源供给体系建设完成投资141617.46万元,占完成总投资的67.87%;水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投资14558.6万元,占完成总投资的6.97%;水务管理建设完成投资50万元,占完成总投资的0.03%。具体完成投资情况见表 2.1?1。
2.1.2 “十一五”分项投资完成情况
(1)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完成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投资为52433.83万元。其中完成堤防工程18562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9312.77万元、城市排渍工程5808万元、农业排涝工程8751.06万元。
(2)水资源供给体系
“十一五”期间,完成水资源供给体系建设投资为141617.46万元。其中完成城镇供水及农村安全饮水118000万元、农业灌溉23617.46万元。
(3)水环境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完成水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投资为14558.6万元。其中完成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2058.6万元、水土保持300万元、前川老河道改造2200万元。
(4)水务管理
“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务管理建设投资为50万元。其中完成人才培养50万元。
黄陂区“十一五”期间水务建设投资情况表
项目 |
完成投资(万元) |
||||||
总计 |
中央 |
湖北省 |
武汉市 |
黄陂区 |
|||
总计 |
208659.89 |
51790.1 |
24674.5 |
21983.69 |
110211.6 |
||
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
堤防工程 |
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 |
10000 |
|
10000 |
|
|
长江支流干堤滠水堤整险加固 |
1500 |
|
1500 |
|
|
||
童家湖堤整险加固工程 |
2651 |
|
2651 |
|
|
||
民生堤整险加固工程 |
4111 |
|
4111 |
|
|
||
民堤民垸整险加固工程 |
300 |
|
|
|
300 |
||
小计 |
18562 |
0 |
18262 |
0 |
300 |
||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夏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5205.09 |
2600 |
1302 |
1303.09 |
|
|
院基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1000 |
1000 |
|
|
|
||
泥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4041 |
2425 |
808 |
808 |
|
||
矿山、巴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4907.86 |
2941 |
982 |
984.86 |
|
||
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4158.82 |
2250 |
|
1908.82 |
|
||
小计 |
19312.77 |
11216 |
3092 |
5004.77 |
0 |
||
城市排渍工程 |
前川城区排水工程 |
4700 |
|
|
|
4700 |
|
黄陂区南部地区应急排水工程 |
1108 |
|
|
|
1108 |
||
小计 |
5808 |
0 |
0 |
0 |
5808 |
||
农业排涝工程 |
黄陂区四联垸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3723 |
1860 |
1116 |
747 |
|
|
武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5028.06 |
2510 |
1512 |
1006.06 |
|
||
小计 |
8751.06 |
4370 |
2628 |
1753.06 |
0 |
||
合计 |
52433.83 |
15586 |
23982 |
6757.83 |
6108 |
||
水资源供给体系 |
城镇供水及农村安全饮水 |
完成饮水不安全人口71.49万人 |
118000 |
32000 |
|
|
86000 |
小计 |
118000 |
32000 |
0 |
0 |
86000 |
||
农业灌溉 |
梅院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3170 |
1785 |
692.5 |
692.5 |
|
|
夏家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4201.41 |
2419.1 |
|
1632.31 |
150 |
||
矿巴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工程 |
745 |
|
|
|
745 |
||
155kw以上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
1938.96 |
|
|
1938.96 |
|
||
血吸虫防治 |
450 |
|
|
450 |
|
||
红岗山引水隧洞工程 |
2045.09 |
|
|
2045.09 |
|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
11067 |
|
|
8167 |
2900 |
||
小计 |
23617.46 |
4204.1 |
692.5 |
14925.86 |
3795 |
||
合计 |
141617.46 |
36204.1 |
692.5 |
14925.86 |
89795 |
||
水环境保障体系 |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 |
污水收集管网 |
1800 |
|
|
|
1800 |
污水处理厂 |
10258.6 |
|
|
|
10258.6 |
||
水土保持 |
北部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
300 |
|
|
300 |
|
|
滠水故道整治 |
前川老河道改造 |
2200 |
|
|
|
2200 |
|
合计 |
14558.6 |
0 |
0 |
300 |
14258.6 |
||
水务管理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 |
50 |
|
|
|
50 |
合计 |
50 |
0 |
0 |
0 |
50 |
2.2 “十一五”水务建设成就
“十一五”水务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防洪体系初步达标,农村防洪工程逐步推进;四个排涝体系排水能力明显提升;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100%,农村饮水工程加快推进,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供水体系;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灌溉效益得到提高,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滨江滨渠环境改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推进、湖库港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提升;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已经形成,工作重心围绕着“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区涉水事务。
(1)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黄陂区堤防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长71.996km的防洪屏障。其中长江干堤15.45km,连江支堤56.546km。目前黄陂城区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各乡镇防洪工程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黄陂区长江支流干堤滠水堤、童家湖堤、民生堤进行了整险加固,府环河出口河段进行了综合整治,险工险段逐年进行了应急整治和水毁修复,防洪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全区现有民堤民垸42处,总长196.72km,在“十一五”期间,对部分民堤民垸进行了应急整治和水毁修复。
黄陂区有大、中、小型水库9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5座、小型83座。总库容为70352万方。“十一五”期间,对夏家寺、矿山、巴山、院基寺、泥河等5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对10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另有30座小型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全区水库的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水库下游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证。
在城市排渍方面,“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前川城区板桥大道、石阳街南段、安居小区排水工程,完善了城区排水主干管渠系统,城区排渍能力明显提升。
在农业排涝方面,“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四联垸泵站(含什仔湖泵站)、武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对13座155-800kw骨干排涝机站进行了更新改造。泵站抽排能力有效恢复,排渍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2)水资源供给体系
黄陂区水资源较丰富,区中部有滠水自北向南贯穿其境,西边有与孝感市的自然分界线界河,南部边界有府河和长江流过。境内有5公里以上各级支流(含渠道)50余条,构成黄陂较发达的河流水系。沿府河、长江北岸的平原地区,湖泊密布,大小湖泊有21个,主要湖泊有:童家湖、后湖、什仔湖、武湖等。
在城镇供水及农村安全饮水方面,黄陂区现有公共供水水厂17座,公共供水能力21.89万m3/日,公共供水管网4500km。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总供水人口96万人。“十一五”期间,着重进行了水厂工艺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抄表到户,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远城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对农村不安全人口采取中心水厂、乡镇水厂管网延伸的方式予以解决,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解决了71.4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供水体系。
在农业灌溉方面,黄陂区中南部已经形成梅院泥、夏家寺(含三姑井)、矿巴水库为主,塘堰为辅的渠塘结合工程体系。北部山区以小型水库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为主,七座区管抗旱机站以提取江河湖库补其灌区死角部分,全区总耕地面积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万亩。“十一五”期间,黄陂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进行了梅院泥灌区、夏家寺灌区、矿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25座155-800kw骨干灌溉机站进行了更新改造,通过渠道改造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解决了北部9万亩重点易旱地区的灌溉缺水问题。血吸虫防治完成了沿江河段阻螺池工程及垸内钉螺综合治理6处。完成了红岗山引水隧洞工程。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方面,渠道清淤护砌353公里、扩建塘堰985口、改造碟子塘1.23万口。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水环境保障体系
黄陂区有32个一级功能区,5个二级功能区。滠水达到Ⅱ类水体标准,府环河未达到Ⅲ类水体标准。监测的2个湖泊中,武湖水质符合Ⅳ类,后湖水质符合Ⅲ类。全区7座大中型水库的水质良好,水质达到Ⅱ类的有院基寺、泥河、三姑井、巴山、矿山5座水库,水质为Ⅲ类有梅店、夏家寺水库。
“十一五”期间,水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前川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3万方/日,盘龙城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达到4.5万方/日(近期2.25万方/日)。黄陂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风力、冻融等侵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630.8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310万吨。“十一五”期间,对北部山区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实施了郭岗河、姚蔡河、石屋山、大沟河等小流域的治理,完成治理面积近60平方公里。对黄陂城区前川的滠水老河道进行了改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推进、水利风景区保护取得新的进展,初步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工程实施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湖库港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提升,以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支持我区两型社会建设,为黄陂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
(4)水务管理体系
黄陂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已经形成,工作重心围绕着“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统一管理全区涉水事务。
水务管理体制方面,理顺了水务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区水务局、7个基层水利管理站、5处乡镇用水协会等三级水务管理体系,对全区涉水政务、事务、业务统一管理。
在水务规划方面,“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黄陂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黄陂区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夏家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矿巴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橡胶坝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
在水务队伍建设方面,每年进行干部职工技术培训、业务学习,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素质与业务教育,使水务系统人员素质、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
2.3 水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防汛抗洪减灾体系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相适应
目前,黄陂区城区虽已基本形成的防洪保护圈,但郊区防洪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小河流尚未进行综合治理,还普遍存在堤身矮小、基础薄弱、穿堤建筑物病险多等突出问题;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问题突出,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分洪运用要求,计划分洪运用困难;在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达标的前提下,仍有53座小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问题,是防洪保安的薄弱环节;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由于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遍性的特点,预测、预警、预防难度大,治理任务相当繁重,一旦发生山洪,将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及公共基础设施造成直接威胁。此外,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都与保障人们安居乐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较大差距。
城市排水体系虽然已形成,但由于排水管网体系完善不够、部分体系下游排放能力不足、排水渠由于周边生活污水及少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渠道,致使渠道淤积严重,影响排水能力、个别区域排水能力薄弱、社区排水设施不配套,致使城区在遭遇大暴雨时常出现渍水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雨必淹的情况。
农田治涝体系虽已基本形成,经过“十一五”期间对四联垸泵站(含什仔湖泵站)和武湖泵站等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除险加固,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与之配套的港渠淤塞严重,排水效率低下,急需进行配套建设。
(2)水资源供需矛盾较大,供水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农业灌溉供水方面,现有工程体系供水保证率不高,旱情时有发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灌区水浪费的问题突出,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约0.52,节水体系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较大。
在供水方面,全区有集中供水设施的地区,除城关中心水厂及供水规模较大的滠口水厂、新武湖水厂、横店水厂、盘龙城水厂外,均存在供水设备不完善的问题:设备陈旧、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缺乏完整的净化、消毒设施、运行管理不规范等。全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农村人口尚有22.5万左右。
(3)水资源保护体系不完善,水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水资源保护投入有限,未形成完整的水资源保护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中小河流污染严重;湖泊水质污染情况虽得到遏制,但水功能区达标率仍然很低,外加上污水的快速增长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湖泊污染控制的难度依然很大;水库水质虽总体较好,但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广大农村地区沟渠、塘堰淤积、污染严重,直接威胁着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此外,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监测体系不健全。
2、水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1)制度还不够健全。政府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洪水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排污总量控制、排污口审批制度尚未落实;在应对重大水利突发事件方面,相应的预案和制度尚需不断完善。
(2)工程建设重建轻管的问题仍较突出。由于政策不落实和地方责任制不到位,有些工程只注重建设,忽视了运行管理,导致一些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发挥效益。
(3)机制还不够活,社会管理参与不足。基层水管单位机制不活,工程运行管理社会参与度不够,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
3、行业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
水务信息化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认识不够到位、资金投入较少、基础设施薄弱、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此外,行业队伍建设还需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行业文化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机制不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与此同时,科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3.1 总体发展环境分析
3.1.1 全国水利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水利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已为水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繁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水利上,把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各项水利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目前,要解决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水资源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十二五”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3.1.2 中央一号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全国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3.2 市、区水务发展趋势
3.2.1 武汉市“十二五”水务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水务发展将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市一号文件的要求,把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务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务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宜居、滨水”特色的城乡发展目标为方向,保护“江、河、湖、库、渠”生态水域格局,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区域、流域联动发展,城乡水务共同发展,为实现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化文明、宜居城市和我市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3.2.2 黄陂区“十二五”水务发展方向
根据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文件《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利改革 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陂发[2011]1号),黄陂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张,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正确认识到全区水利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水利体系: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
3.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建设的要求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中部的中心城市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时文化名城,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快速增强,逐步突出其的优势和地位。
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对供、排水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务建设发展需要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2)“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不仅担负起探索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重任,而且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试先行者。
作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武汉市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1+8”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和“水环境友好城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全面实现小康,加快“新农村”建设
2010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武汉市全面实现小康,“三农问题”是解决重点之一,对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等基础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将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黄陂区全力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近年来,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中,提出了构建武汉临空经济区、打造发展增长极的战略构想。建设临空经济区是充分发挥武汉航空运输枢纽作用,加速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的重大举措,也是黄陂区融入武汉大都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枢纽地区的关键所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十二五”期间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区经济,特别是南部经济带的快速扩张,是促进黄陂又好又快发展的以此历史性机遇。黄陂区作为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主要承载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积极推动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黄陂将举全区之力,从更高层面谋划,从更大领域扩展,扎实深入的推进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努力打造“中国中部航都·武汉北部新城”,有效推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高标准的供排水体系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区提供了必备条件。
(5)黄陂区以拓展武湖“一主三化”示范效应为重点,强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武湖“一主三化”示范区是武汉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品牌,也是黄陂多年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结晶。作为依托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样板,武湖“一主三化”示范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一主三化”建设中,武湖地区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市场开发和产业品牌打造等方面鸡肋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入住和筹建,更给武湖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二五”期间,黄陂区将进一步放大效应,强力辐射,充分发挥武湖在促进全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武湖农场现有区域为核心,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整合外环线以南、滠水河以东的广大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为主要标志、带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武湖地区农业产业园”。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势必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推进全区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3.4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管理的要求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全新的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1)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必须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水资源的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理念,科学划定开发利用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通过遏制不合理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最终实现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目标。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对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厉行节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在用水模式上,建立并严格执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遏制用水浪费,加强对需水的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用水模式,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新型的、科学的、高效的用水格局,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保障武汉市水资源长效利用至关重要。
(3)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制度,建立纳污红线、控制排污总量就是要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
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
4.1 “十二五”水务建设布局
4.1.1 总体布局
根据黄陂区的地势特征、现状灌排体系及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城乡建设布局,按照“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形成“南排北灌,四排八灌”的灌排格局;“南依中心厂、北靠日光湖、西取星光湖、东引木兰湖、高地分散给”的供水格局 ;农村水生态环境实现“12支中小流域全面整治与15支小流域水土保持相结合”、“区域水环境整治以全面保护为主、局部整治为辅,水环境整治与乡镇排污系统建设相结合”;村镇防洪遵循“查险补缺”的原则,对干流维持现有达标堤防,实施涵闸改造与分洪口门建设,支流及堤垸因地制宜实施“堤身加培、农业调整、垸内移民,退田还湖”;血吸虫病疫防治重点主要集中于“两流域(府河流域、滠水流域)一湖区(南部湖区)”;构建四大水务体系。
4.1.2 分体系布局
(1)防汛抗洪减灾体系
防洪体系:依托原有的防洪体系,重点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民堤民垸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
排渍排涝体系:依托现有的四大排涝体系,通过泵站更新改造、管网及沟港建设,保障农田抗渍涝。依托城区现有的排水体系,完善管网配套、增加必要的排水泵站,全面提升城区排水能力。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充分利用区内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按照区域供水原则调整城区供水布置格局、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依托已有灌溉格局进行灌区续建配套、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形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格局。
(3)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在现有水系网络基础上,以滠水前川水系为主体,构建江湖连通、水体循环、交换有效、污染控制的水生态格局。同时通过城乡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滨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水务管理体系
继续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水务运行机制;建立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体系,实现水务信息化管理;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4.2 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两型”社会典型示范区优势,将黄陂区建成防汛抗洪减灾体系完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水生态环境良好、水务管理体系先进的现代化水乡。
防汛抗洪减灾体系:巩固城区防洪保护圈,初步形成郊区防洪保障体系;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减小一般年份洪涝灾害损失;通过有计划的系统治理,使河段河势得到控制和改善,增强河道的防洪能力,满足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保证使用频率高的蓄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骨干排水管网、明渠、泵站配套渠系的整治,提高全市排渍涝能力明显。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成布局合理、系统优化、安全保障的城市供水体系,全面解决农村剩余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建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持续化各局,形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户需要的供水服务体制;以节水体系建设为目标进行灌区续建配套,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保障水务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形成河湖有机联系,控制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逐步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使主要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基本解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形成较为健康的河湖水生态体系。
水务管理体系:通过全面开展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制度,建立基本完善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提升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行政行为不断规范,政府的服务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整体提高,为全面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和执行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和促进水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4.3 指标体系
“十二五”水务发展指标体系分四大类21个方面的指标,详见指标体系图。
(1)防汛抗洪减灾体系
堤防工程:达到防洪标准的堤防占堤防总长度的80%以上;
水库: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
城镇排水:P=1;
农田排涝:一般农田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高产农田区排涝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城市供水:城镇水厂出厂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5%以内;
农村饮水:解决不安全人口22.5万人;
农村水厂出厂水水质达标率100%;
管网漏失率15%;
水厂管理考核达标率100%;
农田灌溉: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节水型城市建设:农业: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370m3;
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不超过89m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
主要工业行业产品用水定额满足取水定额;
生活: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50升/人·天;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90升/人·天;
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
(3)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处理率:主要集镇达到70%;
管网覆盖率:主要集镇达到50%;
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初步建成滠水前川水网;
滨水环境综合整治:湖泊水质提升,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5%;
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
水源地保护:水源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
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达到供水规划指标;
(4)水务管理体系:区级水管单位管理达标率100%,乡镇水利站覆盖率100%,农民用水协会覆盖率70%;水管人员培训800人次;滠水等1处重要支流、7座大中型水库、4处大中型排涝泵站纳入水文信息系统。
5.1 防汛抗洪减灾体系规划
5.1.1 堤防建设规划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长、汉江干堤及连江支堤建设已经完成,已形成城区防洪保护圈,“十二五”期间堤防建设重点将转移到洲滩堤防建设、支流堤防建设、病险涵闸加固等,初步形成远城区防洪保障体系。
(1)长江连江支堤府河堤防西湖堤加固工程
长江连江支堤府河西湖堤位于府澴河出口河段的左岸,属武汉市黄陂区管辖,上起黄花涝与童家湖堤相接,下至岱家山公路桥与民生堤相连,全长16.85km,现有堤顶高程为29.00~30.30米(高程系统为吴淞系),堤顶面宽3~6米,内外边坡1:2.0~1:2.5。该堤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近年陆续对部分堤段进行了加高培厚,逐步提高了防洪能力,由于该堤大部分断面内临渊塘,加之“三度”明显不足,险情隐患仍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陂区盘龙新城的建设加快,该堤作为该地区的防洪屏障,存在着堤身单薄、标准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防洪要求,拟按三级堤防进行达标加固。
该工程建设内容为堤身及内外两台加高培厚,堤顶高程为31.40-31.63米(吴淞高程),面宽8米,堤顶道路为6米宽泥结石路面。内外边坡均为1:3,草皮护坡,只是在三座桥梁上下游各50米采用浆砌石护坡。内外平台宽度均为25米,高程为26.40-26.63米。另外有三座涵闸加固。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12.08万m3,土方填筑591.35万m3,浆砌石0.03万m3,干砌石0.16万m3,草皮护坡23.68万m2,植树4.56万株,泥结石路面9.06万m2。
该工程概算投资18000万元,其中工程部分16000万元,移民和环境部分2000万元。
(2)滠水东堤加固工程
长江连江支堤滠水堤防部分全长40.415km,其中滠水西堤长21.650km,滠水东堤长18.765km,目前除东堤的塘埠口~孙教闸堤段未达标外,其余堤段均已达标。该堤段长3km,目前存在堤防欠高、断面不达标、局部堤段有散浸、无防汛通道等问题,“十二五”期间规划将该段堤防加高培厚,堤基处理、配套建设堤顶道路。该工程投资3000万元。
(3)黄陂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结合本区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威胁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河段,通过清淤清障、河道疏浚、提防加固等工程措施,增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使其所涉及的主要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对滠水河、界河、李集河、姚蔡河、梅店河、杨家田河、泊沫港河、研子港河、木兰川河、夏家寺河、下石港河、吴家寺河、许桥河等13条中小河流部分河段治理,近期治理的河段主要保护城区及街乡镇的河段,主要措施包括河道疏浚229km、护滩清淤228km、堤防护岸加固389km、穿堤建筑物改造或新建454处、新建堤防护岸227km。远期治理的河段主要保护村庄及农田,主要措施包括河道疏浚69km、护滩清淤72km、堤防护岸加固124km、穿堤建筑物改造或新建169处、新建堤防护岸114km等。该工程概算投资30000万元。
(4)重点民堤民垸加固工程
黄陂区现有民堤民垸42处,总长196.72km。其中外河民堤22处,长82.67km;垸内拦渍堤20处,长114.05km。这些堤垸分布在黄陂南部湖区和丘陵低岗地衔接处,除部分长江堤垸外,其它堤垸分布在滠水、府河下游两岸及北湖、童家湖周边地区。
42处民堤民垸中需整治的共有40处(含退田还湖),根据各堤现状共制定三种整险加固方案:1、堤身加培(包含建“两台”,涵闸除险);2、堤身加培与避灾农业相结合;3、垸内移民,退田还湖。
进行堤身加培(包含建“两台”,涵闸除险)的堤垸共有33处:西湖垸(府河桥至黄花涝段)、联汉垸、双墩垸、青凤垸、顺河垸、下石垸、红进垸、合丰垸、冯桥垸、刘桥西堤、刘桥东堤、王河堤、南堰堤、青云堤、中垸、西垸、东垸、西联垸、四维垸、忍公垸、农场垸、朱店垸、车站垸、李桥垸、姚林垸、袁家岔、人造湖垸、长咀垸、新集垸、白莲垸、拦渍堤、五七分场、扇子湖。
进行堤身加培与避灾农业相结合的堤垸共有2处:清河垸、坡罗垸。
进行垸内移民,退田还湖的堤垸有共有5处:江咀、五通口、桂洲垸、河水洲、沙河垸。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58471m3,土方填筑17173160m3,涵闸混凝土9046m3,钢筋制安204.8t,浆砌石11800m3,泥结石路面1040520m2,植草皮6409765m2,启闭机安装61台套,金属结构103.3t。
该工程总投资40000万元。
(5)长江及连江支堤病险涵闸、通道涵闸整险加固工程
黄陂区长江及重要支堤共有13座穿堤涵闸(不含剅管)及2座堤防通道闸口,绝大部分穿堤涵闸使用年限较长,年久失修,运行状况较差,影响堤防防洪安全,急需进行整险加固。
本次规划拟整险加固涵闸11座,整险加固通道闸口2座。该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
5.1.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
“黄陂区大中型水库在“十一五”期间分别进行了除险加固,目前有的工程已经完工,有的还在建设中,根据《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十二五”期间主要对黄陂区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以满足各水库的防洪标准与灌溉要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除险加固小型水库42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0座。
2008年度黄陂区已经对10座小(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目前还有12座小(一)型水库需进行除险加固,分别为:解放水库、蔡冲水库、乐河水库、小坳水库、友爱水库、周王冲水库、劳动水库、七里畈水库、刘喜湾水库、红十月水库、正冲水库、黄陂小湾水库。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12座小(一)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坝加固、输水闸改造、溢洪道改造等。每座水库除险加固计划需投资450万元,12座水库计划总投资5400万元。
2009年2月由联宇工程技术(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对61座小(二)型水库中的30座进行了大坝安全鉴定,确定为三类坝(病险水库)。分别为:木兰山风景管理处的塔园水库、铁丝墩水库;蔡榨镇的肖家田水库、绵羊山水库;姚家集镇的蔡家湾水库、下木关水库、夏寺水库、钱家田水库;王家河街的老屋冲水库;长岭街的红苏水库、严家冲水库;六指街的接龙桥水库、什仔湖水库;李集镇的跃进水库、王家冲水库、鲤鱼洞水库、铁门坎水库;木兰乡的新华水库、狮子口水库、朱家楼水库、叶家田水库、姚湾水库;蔡店乡的丁家冲水库、河背咀水库、南冲水库、象鼻子水库、邓家冲水库、龙王冲水库、花寨水库、千佛寺水库。目前安全签定已通过专家评审,急需进行除险加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30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大坝加固、输水闸改造、溢洪道改造等。每座水库除险加固计划投资180万元,30座水库总投资5400万元。
以上工程总投资10800万元。
5.1.3 山洪防治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对黄陂区姚集河、李集河、梅店河、泊沫港河4个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综合治理,达到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山洪防治工程包括防洪河堤工程、水库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拟对4个流域共143.8km的防洪河道堤防进行整治,达到十年一遇洪水标准;新建1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7座小型水库;分别建立监测预警通信系统(新建遥测雨量站(或现有雨量站改造为遥测)4座,配套乡镇多普勒天气雷达终端4处,区级天气雷达中心1处,新建水文测站(测河流水位、流量)4处,新建水库水位尺22处,配套海事卫星通信系统4台套);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09km2。工程投资11000万元。
山洪灾害防治防洪河堤整治工程表
序号 |
流域名称 |
河道长度(km) |
堤防长度(km) |
防洪标准 |
01 |
姚集河流域 |
34.5 |
81.0 |
十年一遇 |
02 |
李集河流域 |
10.36 |
13.0 |
十年一遇 |
03 |
梅店河流域 |
32.14 |
25.2 |
十年一遇 |
04 |
泊沫港河流域 |
25.7 |
24.6 |
十年一遇 |
合 计 |
102.7 |
143.8 |
|
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表
序号 |
水库名称 |
所在流域 |
建库 时间 |
总库容 (万m3) |
调洪库容 (万m3) |
坝型 |
灌溉面积 (亩) |
01 |
蔡冲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66 |
236 |
24 |
粘土心墙坝 |
2860 |
02 |
龙王冲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58 |
10.33 |
1.63 |
粘土心墙坝 |
700 |
03 |
葫芦冲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65 |
10.10 |
0.84 |
粘土心墙坝 |
300 |
04 |
何背咀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66 |
16.17 |
5.09 |
粘土心墙坝 |
1800 |
05 |
童石屋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70 |
16.80 |
4.2 |
粘土心墙坝 |
1200 |
06 |
邓咀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52 |
41.75 |
5.75 |
粘土心墙坝 |
950 |
07 |
花园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959 |
47.60 |
10.4 |
粘土心墙坝 |
1200 |
注:1.龙王冲水库、葫芦冲水库除险加固已列入黄陂区梅院泥灌区建设内容中。
山洪灾害防治拟建水库表
序号 |
水库名称 |
所在流域 |
坝址以上面积(km2) |
总库容(万m3) |
坝型 |
01 |
黑沟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2 |
13.60 |
粘土心墙坝 |
02 |
刘长顺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0.3 |
12.30 |
粘土心墙坝 |
03 |
榨屋龙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0.25 |
20.40 |
粘土心墙坝 |
04 |
杨家田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01 |
10.60 |
粘土心墙坝 |
05 |
高家垅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2.0 |
17.70 |
粘土心墙坝 |
06 |
太阳冲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14 |
12.10 |
粘土心墙坝 |
07 |
和尚垅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02 |
18.30 |
粘土心墙坝 |
08 |
游泥沟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0.22 |
15.20 |
粘土心墙坝 |
09 |
桥角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0.16 |
10.80 |
粘土心墙坝 |
10 |
周家垅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0.4 |
22.20 |
粘土心墙坝 |
11 |
黄门冲水库 |
姚集河流域 |
1.2 |
15.60 |
粘土心墙坝 |
12 |
竹园水库 |
梅店河流域 |
1.03 |
12.40 |
粘土心墙坝 |
13 |
梨子冲水库 |
梅店河流域 |
1.06 |
17.80 |
粘土心墙坝 |
14 |
素山寺水库 |
梅店河流域 |
0.75 |
12.40 |
粘土心墙坝 |
15 |
冯家山水库 |
泊沫港河流域 |
1.22 |
47.20 |
粘土心墙坝 |
山洪灾害防治各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表
序号 |
流域名称 |
总面积(km2) |
流失面积(km2) |
治理面积(km2) |
01 |
姚集河流域 |
154.52 |
98 |
98 |
02 |
李集河流域 |
39.96 |
6.0 |
6.0 |
03 |
梅店河流域 |
154.44 |
65.0 |
65.0 |
04 |
泊沫港河流域 |
116.82 |
40.0 |
40.0 |
合 计 |
465.74 |
209 |
209 |
5.1.4 城镇排渍
5.1.4.1 规划范围
黄陂区前川城关地区,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区地域范围一致。
5.1.4.2 排水规划
(1)管网布置
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前川城区的地形特点、用地安排、道路及河流走向,黄陂前川城区可分为几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排水管网布置可分成5个区域,包括:旧城综合组团,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北部综合组团,鲁台生活组团。总面积20.4271km2。
1)旧城综合组团
滠水河西侧的老城区,东至滠水河,西至岱黄公路,北至黄陂大道,南至河边,汇水面积5.66km2。
向阳大道以东的老城区域,本区现状排水为合流制,管渠系统比较完善,规划维持合流制系统不变,但管渠布置尽可能和现状吻合,并通过水力计算进行局部调整。该区域雨、污水出口有3处:①以板桥大道排水箱涵为主,周边各街道排水沟、管作为支管,最终经石阳街汇入原老滠水河绕城段;②西寺大道以北、百秀街以西部分区域的雨水进入城西排水明渠;③当排水负荷过大,启用东寺排渍泵站,以缓解泵站周围地区因地势较低造成渍水的问题。
按照总体规划,在城区老滠水河北岸自西向东敷设截流干管,截流上述区域合流管渠的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经新建街由北向南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项目组经多次现场勘察发现,若在老滠水河北岸敷设截流干管,因地势太低,会大幅度增加后续管段埋深,而且紧贴河岸,将带来拆迁、施工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因此,经反复斟酌比较,本规划决定在人民道自东向西设置截流管,并连接到板桥大道-石阳街排水箱涵出口,在管、涵交汇处修建截流式溢流井,并自北向南敷设污水截流干管,接入南环路污水主干管。
向阳大道以西的区域,采用分流制,雨水经各街道管渠收集后就近排入周边水渠,最终进入西河;自西向东敷设两条污水支干管,收集本区污水后接入向阳大道上的污水主干管,并沿城区南环路进入污水厂。
理林大道以南的区域,采用分流制,雨水经管渠收集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污水汇入南环路污水主干管。
2)中心组团
黄陂大道以北,东至滠水河,北靠黄麻铁路,西至木兰大道。是区级的行政文化中心,也是老城区向外人口疏散的主要居住地,汇水面积4.7263km2。
本区域已建部分排水管渠,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并对已建管渠尽量加以利用。规划自北向南沿百秀街、百锦街、百兴街敷设雨污、污支干管。百秀街、百锦街的雨、污支干管分别接入黄陂大道上的雨、污干管,其中污水在黄陂大道与双凤大道的交汇处进入污水主干管,雨水穿过双凤大道进入城西排水明渠,并规划城西排水明渠自加油站至西寺大道段进行人工整治。经与members48365365交换意见,百兴街两侧由于地势较低,因此雨水穿过黄陂大道自北向南进入老城区东寺泵站;污水穿过黄陂大道后进入老城区合流系统。
3)西部工业组团
木兰大道以西、黄麻铁路以南、川龙大道以北,为综合居住、工业组团,汇水面积3.5574 km2。
本区现状基本无排水系统,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街区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周边天然沟渠;污水自北向南布置3条支干管,并分别接入川龙大道上的污水干管,在川龙大道上污水自西向东穿过岱黄公路、沿西寺大道接入向阳大道上的污水主干管。另外本区黄孝路以东地区的污水进入木兰大道污水主干管,雨水则沿黄孝路、木兰大道进入城西排水明渠。
4)北部综合组团
黄麻铁路北侧,木兰大道两侧,为综合的居住及工业组团,汇水面积5.30km2。
本区现状尚无排水系统,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支管自北向南敷设,并自西向东敷设2条雨水干管,在区域东部、滠水河堤边修建雨水泵站,平时雨水可自排滠水河,汛期通过泵站抽排;污水通过支、干管收集后进入木兰大道上的污水主干管。
5)鲁台生活组团
滠水河以东、汉麻路两侧的综合居住组团,汇水面积1.19km2。
本区现状尚无排水系统,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街区管道收集后可就近分散排入周边水域;污水收集后,远期可考虑加压通过滠水河进入河西南环路污水主干管一并处理。
(2)雨水泵站
1)现有雨水泵站
①四联垸泵站:前川城区除北部综合组团、鲁台生活组团外的全部雨水最终都将汇入四联垸泵站,平时雨水可自排至滠水河,汛期通过泵站抽排。该泵站位于前川东南角的滠水河西岸四联垸,不但承担城区排渍任务,还要负担上游的农业排涝任务,总计承雨面积89km2,目前排水能力37m3/s,规划维持现状,但需要校核,以满足城区排水要求。
②东寺泵站:担负着城区东部滠水河堤脚下、东寺村及百兴街沿线新城区的排渍功能。启用东寺排渍泵站,可以缓解泵站周围地区因地势较低造成渍水的问题,现状排水能力0.5m3/s,规划扩建到8.86m3/s。
2)新建雨水泵站
位于北部综合组团,由于本区无天然沟渠排除雨水,所以规划在东部滠水河畔新建一座雨水泵站,担当本区汛期排渍任务。平时雨水可自排至滠水河,汛期通过泵站抽排。经计算,泵站流量为27.07m3/s。
黄陂区十二五期间城镇排渍主要为新建雨水管涵、实施旧城区雨水管网改造、新建泵站1处,扩建泵站1处,明渠改造1.4km,工程总投资为1.73亿元。
5.1.5 农田排涝
5.1.5.1 排涝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发展及灌区发展的要求,对黄陂区内排涝水系进行分片治理,通过泵站更新改造、沟港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四大排涝水系的原一级设计排涝标准,各水系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水系内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高产农田区可通过扩挖排水沟港和局部修建二级提水泵站等措施来提高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
5.1.5.2 排涝分区
根据黄陂区排涝现状,存在排涝问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滨湖平原,主要有武湖水系、什仔湖水系、后湖水系以及童家湖水系四个排区,规划仍然保持四大水系的工程布局。
5.1.5.3 排涝规划
(1)童家湖水系排涝规划
童家湖又名白水湖,位于孝感市东南部与黄陂区交界处,是孝感市与黄陂区共有湖泊,现状流域面积为461.1km2,其中孝感市178.8km2,武汉市282.3km2,非汛期由童家湖闸自排入府澴河,无一级提排泵站。
1974年,孝感专署水利局进行童家湖灭螺围垦工程,兴建了童家湖堤,使童家湖与府澴河分开。水系流域面积455km2,经上游人工拦蓄后,实有来水面积401km2,按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标准计算,需要一级外排流量31m3/s,装机4×800kw,最高调蓄水位24.20m。泵站站址初步拟定在府澴河左岸、距童家湖闸约750m的界河入府澴河的河口处,该泵站主要提排孝感地区来水,建议与孝感地区协调之后再建设,本规划主要是对黄陂区境内3km骨干港道进行清淤扩挖,并配套港道建筑物5座。
规划主要工程量见下表。
童家湖排涝区排涝工程一览表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
备注 |
一 |
渠系改造 |
|
|
1 |
骨干渠系 |
扩挖渠道沟港1条,总长度3km,配套建筑物5座,其中排水闸1座,涵管1处,机耕桥3座。 |
|
2 |
末级渠系 |
扩挖渠道29条,总长度208.6km;新改扩建渠系构筑物962处,其中涵闸226处、涵管580处、机耕桥156处。 |
|
(2)后湖水系排涝规划
后湖位于黄陂区南端,承雨面积157km2。中水位20.5m时,湖泊面积34.2km2,相应容积6239万m3。非汛期涝水由民生堤上的民生闸自排入府澴河,汛期由后湖泵站(4×800kw,设计流量32.7m3/s)提排入府澴河。原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该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① 后湖淤塞严重,局部地区常年水深只有0.5m左右,甚至突出水面成为滩地,导致湖面逐渐减小,滩地面积不断扩大,沼泽化速度加快,削弱了行洪、蓄洪能力;由于兼有灌溉和养殖的作用,调蓄容积比原设计值减少332万m3,给泵站排涝带来压力。② 后湖综合发展规划要求对湖域岸线进行修整、绿化,布置旅游景点,而现状湖泊水面难以满足此功能的需求,要求抬高湖泊水面线,减少了调蓄水量。
针对抬高后湖控制水位的设想,从起排水位20.0m、控制水位20.0m;起排水位20.0m、控制水位20.5m;起排水位20.0m、控制水位21.0m;起排水位20.5m、控制水位21.0m四种水位方案中,推荐采用起排水位20.0m、控制水位20.5m的水位方案。
根据选定的水位方案,按二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的新标准计算,该水系尚缺一级外排流量7.0m3/s。针对该水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规划内容如下。
后湖排涝区排涝工程一览表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
一 |
后湖泵站改造 |
泵站增容,将原800kw*4机组更换为1000kw*4机组;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更新改造;拦污栅加高0.5m;2.2km进水渠道堤坝加高0.5m |
二 |
后湖清淤 |
290万m3 |
三 |
外排涵闸改造 |
民生堤涵管3处改造 |
四 |
渠系改造 |
|
1 |
骨干渠系 |
扩挖总长度30km,新改建配套建筑物110座,其中排水闸27座,涵管26处,机耕桥57座 |
2 |
末级渠系 |
扩挖61.2km,新挖1条0.7km排水渠;新改扩建渠系构筑物265处,其中涵闸70处、涵管87处、机耕桥108处 |
五 |
其他泵站改造 |
|
1 |
骨干泵站 |
2处(4台,总装机230kw) |
2 |
普通泵站 |
改造3处(3台,总装机107kw);新建1处(1台,总装机30kw) |
(3)什仔湖水系排涝规划
什仔湖位于黄陂区城关南端,滠水西岸,承雨面积126km2,中水位21.5m时,湖泊面积5.8km2,相应容积512m3。非汛期由水系内的5座排涝涵闸自排入滠水,汛期由四联垸泵站(4×900kw,设计流量38.0m3/s)、什仔湖泵站(8×250kw,设计流量20.0m3/s)提排入滠水。原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什仔湖水系是四联垸排涝区与什仔湖排涝区的统称,由于中部丘陵高地的分割,排涝区自然形成南北两区,北区是四联垸泵站排区,靠黄陂城关附近,承雨面积89km2;南区是什仔湖泵站排区,承雨面积37km2。根据排涝能力复核结果,该水系泵站总的外排能力满足排涝标准需要,但由于水系内南北两个排区没有较好地连通,两座泵站不能联合调度,不能发挥整体效益,致使两个排区排涝能力不平衡,这是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水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规划内容如下。
什仔湖排涝区排涝工程一览表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
一 |
外排涵闸改造 |
滠水西堤二闸改造、涵管重建2处 |
二 |
排区联合调度工程 |
新建张家湖节制闸、连通港渠工程5km |
三 |
渠系改造 |
|
1 |
骨干渠系 |
扩挖渠道178条,总长度174.83km,新改建配套建筑物1246座, 其中排水闸245座,涵管761处,机耕桥240座。 |
2 |
末级渠系 |
扩挖渠道205条,252.8km;新改扩建渠系构筑物275处, 其中涵闸233处、涵管331处、机耕桥161处。 |
四 |
其他泵站改造 |
|
1 |
骨干泵站 |
改造10处(13台,总装机1370kw) |
2 |
普通泵站 |
改造8处(12台,总装机537kw) 新建4处(4台,总装机160kw) |
(4)武湖水系排涝规划
武湖位于黄陂区东南角,是黄陂、新洲交界湖泊,原为滠水通往长江的洪泛区,承雨面积567km2,中水位20.5m时,湖泊面积121.7km2,容积23983万m3。1966~1967年,黄陂、新洲两县灭螺围垦并兴建了33.29km的长江干堤,武湖水系从此与滠水、长江隔开。1970年黄陂县在大咀尖至窑头兴建了7.25km长的拦渍堤,将武湖水系分割成拦渍堤东、西两个排涝体系。拦渍堤以东的北湖水系控制承雨面积382km2,属新洲区管辖,称新洲武湖水系,非汛期由武湖闸(设计流量240m3/s)自排入长江,汛期由新洲武湖一、二泵站(4×800+4×1000kw,设计流量64.0m3/s)提排入长江;拦渍堤以西为三里桥等地,控制承雨面积185km2,属黄陂区管辖,称黄陂武湖水系,非汛期由下庙闸(设计流量35.8 m3/s)自排入长江,汛期由黄陂武湖泵站(8×1000kw,设计流量64.0m3/s)提排入长江。该水系原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排涝能力复核结果表明,该水系一级外排能力满足排涝标准要求,存在的主要排涝问题:① 截流河上无节制建筑物,未起到截流撇洪的作用,反而将高排区涝水引入低排区,导致地势较低的三里桥地区渍涝。② 乱泥洲是武湖地区最低凹地带,最低高程16.00m,总面积0.77万亩,另有大咀垸0.3万亩。1979年武湖内治以后,该地区成为单独的垦殖区,也是主要的水产养殖区,使原规划的乱泥洲蓄洪区起不到调蓄作用,增加了排涝泵站的压力。
针对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按原武湖地区总体规划,截流河以北30km2的来水入北湖,恢复乱泥洲1.07万亩调蓄区,增加截流河节制建筑物,维持现有排涝区域划分和排涝设施布局不变。
武湖排涝区排涝工程一览表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 |
一 |
围堤工程 |
|
1 |
烂泥洲围堤建设 |
土方加培16.1万方 |
2 |
大咀垸围堤建设 |
土方加培4.8万方 |
二 |
新建节制闸分水闸 |
|
1 |
泵站河节制闸 |
两孔,b×h=3m×3m |
2 |
乱泥洲分水闸 |
孔净宽20m,最大过流量233.09m3/s |
3 |
大咀垸分水闸 |
净宽10m,最大过流量116.5m3/s |
4 |
排灌渠节制闸 |
一孔,b×h=4m×3m |
5 |
一排渠节制闸 |
一孔,b×h=4m×5m |
6 |
东支河节制闸 |
五孔,b×h=30m×2m |
7 |
三排渠节制闸 |
一孔,b×h=4m×5m |
8 |
腰渠节制闸 |
3座,一孔,b×h=4m×2m |
三 |
外排涵闸改造 |
改造北湖闸1座、涵管一处 |
四 |
渠系改造 |
|
1 |
骨干渠系 |
扩挖总长度71km,新挖13.9km,配套建筑物461座,其中排水闸84座,涵管246处,机耕桥131座 |
2 |
末级渠系 |
扩挖总长度56.5km,配套建筑物231处,其中涵闸26处、涵管194处、机耕桥11处 |
五 |
泵站改造 |
|
1 |
骨干泵站 |
改造10处(11台,总装机1395kw) |
2 |
普通泵站 |
改造26处(29台,总装机1105kw);新建7处(8台,总装机314kw) |
(5)零散排涝片
黄陂区除以上四大排涝区外,各乡镇还存在以小型排水沟港、排水泵站组成的零散排涝片,拟对其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排水沟港进行扩挖及构筑物改造。主要现状及工程量见下表。
黄陂区零散排涝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规划表
序号 |
街镇 |
骨干泵站 |
普通泵站 |
||||
处数 |
装机台数 |
总功率kw |
处数 |
装机台数 |
总功率kw |
||
1 |
罗汉街 |
4 |
7 |
515 |
6 |
7 |
297 |
2 |
王家河街 |
2 |
3 |
290 |
|
|
|
合计 |
|
6 |
10 |
805 |
6 |
7 |
297 |
黄陂区十二五期间农田排涝工程总投资42585.15万元。
5.2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规划
5.2.1 供水工程规划
5.2.1.1 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
(1)不安全人口复核
2004年底全国开展第一次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复核,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复核标准,经过调查、复核,黄陂区核定饮水不安全人口为88.49万人,上报市认定为88.49万人,被列入《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上报国家、省认定为36.24万人,同时省备案为86.18万人。国家、省认定的不安全人口36.24万人,被列入国家、省十一五饮水规划,已于2010年底之前下达计划,实施完成。
2009年底全国开展第二次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复核,经过水利部稽察组来我区稽察,再次核定我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50.12万人,学生8.33万人,已被省认定为十二五规划内人口。根据省水利厅对十二五饮水安全工作提出的“村村通自来水,人人饮安全水”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黄陂区将有50.12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和8.33万饮水不安全学生待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武汉市复核拟纳入2010-2013年规划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统计表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合计 |
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人口 |
饮水水质不达标 |
||||||||
小计 |
氟超标 |
砷超标 |
苦咸水 |
铁锰碘 |
汞镉铬 |
污染水等其它水质问题 |
其中,血吸虫、包虫病疫区 |
仅细菌学指标超标 |
||
1 |
4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50.12 |
8.33 |
50.13 |
0.00 |
0.00 |
0.00 |
3.38 |
0.00 |
|
|
36.19 |
武汉市2011-2013年农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统计表
县(市) |
规划总人数 (万人) |
人均投资 (元/人) |
规划学校人数 (万人) |
人均投资 (元/人) |
规划总投资 (万元) |
|
投资来源 |
||
其中,农村学校投资(万元) |
中央投资 |
地方投资 |
|||||||
黄陂区 |
50.12 |
500 |
8.33 |
300 |
27559 |
2499 |
16535 |
11024 |
(2)工程方式
“十一五”期间,前川水厂扩建由8万吨达到12万吨。受益人口43万人。新改扩建11座乡镇水厂达到16座,供水能力8.34万吨/日。
黄陂区供水设施统计表
城关水厂情况 |
乡镇水厂情况 |
||||||
城关水厂(座) |
供水能力 (万吨/日) |
管道长度 (公里) |
受益人数 (万人) |
乡镇水厂(座) |
供水能力(万吨/日) |
管道长度 (公里) |
受益人数 (万人) |
1 |
12 |
3152 |
40.84 |
16 |
8.34 |
3333.7 |
49.644 |
5.2.1.2 实施黄陂区南部供水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区南部地区拟建一座10万吨/日的新武湖水厂(远期规模为25万吨),供水主管与前川水厂主管相连,形成一个供水区域,有效调节前川及区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武湖水厂向武湖农场、滠口街、盘龙城开发区、横店街、天河街等南部地区供水。现有武湖水厂,盘龙城水厂和滠口水厂改为转压站,横店水厂停用,新建一座横店转压站,新建一座天河水厂,天河原水厂留作备用。
黄陂区南部地区供水方案,将与市水务集团供水系统协调供水,确保武汉市和黄陂区南部地区供水安全。
南部片水厂规划表
水厂名称 |
现状 规模 (104m3/d) |
近期规划 规模 (104m3/d) |
远期规划 规模 (104m3/d) |
规划近期 需水量 (104m3/d) |
规划远期 需水量 (104m3/d) |
前川水厂 |
8 |
12 |
16 |
|
|
新武湖水厂 |
|
10 |
25 |
||
盘龙城水厂 |
1.5 |
|
|
改为转压站 |
|
武湖水厂 |
1.0 |
|
|
改为转压站 |
|
滠口水厂 |
1.5 |
|
|
改为转压站 |
|
天河水厂 |
0.5 |
|
0.5 |
|
|
合计 |
12.5 |
22 |
41.5 |
|
|
前川水厂水源工程规划表
工程名称 |
远期规划规模(104m3/d) |
备注 |
前川水厂引水补源工程 |
16 |
从院基寺水库取水 |
南部片转压站规划表
水厂名称 |
规划供水规模 (104m3/d) |
备注 |
天河转压站 |
0.3 |
新建 |
许庙转压站 |
0.5 |
新建 |
横店转压站 |
1.6 |
新建 |
滠口转压站 |
1.5 |
水厂改转压站 |
真君转压站 |
已建 |
|
辛店转压站 |
已建 |
|
盘龙城转压站 |
8.0 |
水厂改转压站 |
西河转压站 |
已建 |
|
桥咀转压站 |
2.0 |
新建 |
合计 |
13.9 |
|
南部片新建管网规划表
管径(mm) |
长度(km) |
管材 |
DN1200 |
10 |
球墨铸铁管 |
DN1000 |
14.2 |
球墨铸铁管 |
DN800 |
0 |
球墨铸铁管 |
DN600 |
5 |
球墨铸铁管 |
DN500 |
0 |
球墨铸铁管 |
DN400 |
8 |
球墨铸铁管 |
DN300 |
25 |
球墨铸铁管 |
DN200 |
35 |
球墨铸铁管 |
DN150 |
30 |
球墨铸铁管 |
de110 |
30 |
PE管 |
合 计 |
157.2 |
|
南部片改造管网规划表
所属 街镇 |
管径 (mm) |
管长 (km) |
管材 |
供水水厂 |
前川 |
75-800 |
223 |
PE、球管 |
城关前川水厂 |
六指 |
75-300 |
22 |
PE、球管 |
城关前川水厂 |
武湖 |
75-400 |
40 |
PE、球管 |
城关武湖水厂 |
滠口 |
75-500 |
27 |
PE、球管 |
城关武湖水厂 |
盘龙城 |
75-800 |
42 |
PE、球管 |
城关武湖水厂 |
横店 |
75-500 |
50 |
PE、球管 |
城关前川水厂 |
天河 |
75-400 |
11 |
PE、球管 |
城关前川水厂 |
祁家湾 |
75-400 |
35 |
PE、球管 |
城关前川水厂 |
合计 |
|
450 |
|
|
根据南部片区供水远期规划,近期水平年即十二五规划期间,将新概扩建水厂2座,总实施规模41万吨/日、水厂改转压站3座,规模10.5万吨/日,新建转压站4座,规模4.4万吨/日,新铺设管网157.2km,改造管网450km。工程总投资约38970万元。
5.2.1.3 实施黄陂区北部供水设施建设
北部七个乡镇建设供水管网222.5km,工程总投资约20000万元。
区北部地区改造管网规划工程量表
街镇名称 |
管径(mm) |
长度(km) |
管材 |
罗汉 |
DN50-400 |
50 |
PE与球管 |
李集 |
DN50-400 |
50 |
PE与球管 |
蔡榨 |
DN50-400 |
40 |
PE与球管 |
王家河 |
DN50-500 |
15 |
PE与球管 |
蔡店 |
DN50-400 |
15 |
PE与球管 |
姚集 |
DN50-400 |
15 |
PE与球管 |
长岭 |
DN50-400 |
20 |
PE与球管 |
木兰乡 |
DN50-400 |
15 |
PE与球管 |
木兰山 |
DN50-100 |
2.5 |
PE管 |
合计 |
|
222.5 |
|
5.2.1.4 建立在线监测控制系统,配置自检设备
全区16座千吨万人以上规模水厂需配备自检监控设备,建立供水在线监测控制和安全监控系统。16座水厂为前川水厂、新武湖水厂、石家畈水厂、姚集中心水厂、院基寺水厂、塔尔水厂、德利水厂、河东水厂、蔡榨水厂、夏家寺水厂、李集水厂、泡桐水厂、利民水厂、研子水厂、天河水厂。与排水、防洪、污水处理等水务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在线平台。共需投资3000万元。
5.2.2 农田灌溉规划
5.2.2.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梅院泥灌区)
梅院泥灌区位于黄陂区中部,滠水以西,南北长50km,东西宽20km,自然面积648.7km2,总耕地面积32.7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2.76万亩,设计最大灌溉流量20m3/s,受益乡镇10个共计52万人。梅院泥灌区水利设施均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主要有梅店大型水库一座,院基寺和泥河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7座,塘堰11991口,总库容3.51亿m3,有效库容2.71亿m3,干渠3条长55.5km,支渠33条长195km,各类配套建筑物1111处。
《梅院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报告》(2000年已批复)规划新建院泥连接隧洞配套工程、梅院泥连接渠配套工程、泥河水库低干渠维修及配套工程、高干渠改造及配套工程、陶家田干渠续建与配套工程、龙兴河艾家湾引水工程、干渠55.5km、支渠119.3km清淤和护砌,维修和配套各类渠道建筑物69处。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已完成了部分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内容根据《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规划除险加固改造引水涵闸49座;更新改造骨干泵站45座,总装机4625kw;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62km。工程投资26000万元。
5.2.2.2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黄陂区有夏家寺、矿巴、滠水橡胶坝、吴家寺、三姑井、人造湖、北湖等七处中型灌区。
夏家寺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灌区自然面积310km2,耕地面积21.775万亩,受益区有木兰、王家河、前川、六指等4个乡镇。灌区以夏家寺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28900万m3,兴利库容12060万m3,灌区灌溉面积19.6万亩,主要有干渠2条,总长52.6km,总流量12 m3/s。
矿巴灌区位于黄陂区西北部,灌区总人口9.3万人,土地面积98km2,耕地面积5万亩,受益范围包括李集镇、祁家湾街。矿巴灌区是以矿山、巴山两座水库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区内还有小型水库9座,全部水库总库容0.2646亿m3。根据黄陂区农业发展规划,祁家湾地区将作为蔬菜特色产业基地。
橡胶坝灌区位于黄陂区中南部,灌区总人口12.27万人,农村人口7.2万人,土地面积133km2,耕地面积10.54万亩,受益范围包括前川街、横店街和滠口街。滠水橡胶坝是以滠水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灌区内现有拦河坝一座,总库容1600万m3,兴利库容1504万m3。根据黄陂区农业发展规划,前川街、横店街地区将作为优质稻特色产业基地。
吴家寺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土地面积约80km2,耕地面积2.8万亩,受益范围主要为蔡榨北部地区。灌区以吴家寺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1222万m3,兴利库容722万m3,主要干渠总长18km。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区域将作为茶叶建设板块重点发展。
三枯井灌区位于黄陂区东部,土地面积60km2,耕地3.9万亩,服务六指地区。灌区以三枯井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1361万m3,兴利库容866万m3,主要有干渠2条,总长15.5km,总流量8.4m3/s。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灌区计划建设正规化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
人造湖灌区位于黄陂区东南部,土地面积22.19km2,耕地1.62万亩,服务六指地区。灌区以人造湖水库为主要水源,总库容585万m3,兴利库容140万m3,主要干渠总长15.5km。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灌区计划建设正规化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
北湖灌区位于黄陂区南部,土地面积33.4km2,耕地1.505万亩,主要依靠武湖提水灌溉,服务六指街南部地区。根据农业发展布局,该灌区计划建设正规化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种植业生产。
根据《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09~2020)》,“十二五”期间规划对黄陂区7个中型灌区渠系硬化及配套设施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规划除险加固改造引水涵闸3座;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374.02km,更新改造灌区内54座骨干灌排泵站。涉及7个中型灌区详见表。工程投资40200万元。
黄陂区中型灌区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名称 |
改造 引水涵闸 (座) |
更新改造 骨干泵站 (座) |
骨干渠道续建配套 与节水改造 (km) |
其它 主要工程 |
工程投资 (万元) |
夏家寺 |
0 |
35 |
120 |
新建拦水坝1座、提水泵站1座、 输水渠7.81km |
18000 |
矿巴 |
0 |
4 |
32.6 |
新建龙王庙水库一座 |
4100 |
橡胶坝 |
3 |
8 |
180 |
|
11000 |
吴家寺 |
0 |
2 |
41.42 |
|
5000 |
三姑井 |
0 |
3 |
0 |
|
1000 |
人造湖 |
0 |
1 |
0 |
|
500 |
北湖 |
0 |
1 |
0 |
|
600 |
合计 |
3 |
54 |
374.02 |
|
40200 |
5.2.2.3 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黄陂区有北部山区灌溉片、童家湖灌溉片、后湖灌溉片、武湖灌溉片等四处小型灌区。
北部山区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北部,属于地山丘陵地带,土地面积约315km2,耕地面积0.25万亩。北部山区灌溉水源主要依靠小型水库,片区有小型水库28座,总库容2321.43万m3,兴利库容1567.29万m3,主要服务于蔡店、姚集地区。根据黄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灌区将重点发展芦笋板块。
童家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西部,土地面积87.57km2,耕地面积0.116万亩。童家湖灌溉片主要依托童家湖作为灌溉水源,服务于祁家湾地区。该片区依据农业发展规划作为优质稻板块重点发展。
后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南部,土地面积253.96km2,耕地面积0.35万亩。后湖灌溉片主要以后湖为灌溉水源,主要服务于横店、滠口地区,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该片区主要发展水产板块。
武湖灌溉片位于黄陂区南部,滨临长江。土地面积218.93km2,耕地面积0.44万亩。武湖灌溉片外部灌溉水源为滠水及长江,区内灌溉水源为灌排渠蓄水及湖泊蓄水。主要服务于武湖、三里以及大潭地区,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该片区主要发展水产板块。
根据《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2009~2020)》,“十二五”期间规划对黄陂区北部山区片、童家湖片、后湖片、武湖片4个小型灌区渠系硬化及配套设施完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6.28km,更新改造灌区内35座骨干灌排泵站。涉及4个小型灌区详见表。工程投资18660万元。
黄陂区小型灌区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名称 |
更新改造骨干泵站(座) |
骨干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km) |
工程投资(万元) |
北部山区灌溉片 |
9 |
8.5 |
5000 |
童家湖灌溉片 |
3 |
32.6 |
2500 |
后湖灌溉片 |
6 |
0.18 |
860 |
武湖灌溉片 |
17 |
165 |
10300 |
合计 |
35 |
206.28 |
18660 |
5.2.2.4 骨干泵站建设
黄陂区骨干泵站建设工程主要为更新改造泵站。单台装机800kw以上排涝泵站已在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中进行了更新改造,单台装机155~800kw排涝泵站已在武汉市远城区155kw及以上骨干泵站更新改造项目进行了更新改造,本次规划对单台装机75~155kw骨干泵站(总装机1.56万kw)进行更新改造。
“十二五”期间拟更新改造132座骨干泵站。更新改造泵站的主要内容包括泵房主体、进出水管道、进出水池等建筑物的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水泵及机电设备、电气设备、辅助设备维修或更新。工程投资17000万元。
黄陂区骨干泵站改造统计表
序号 |
泵站名称 |
建成时间 (年) |
所属镇 |
灌溉面积 (亩) |
设计流量(m3/s) |
总装机功率(KW) |
1 |
铁门坎 |
1968 |
罗汉街 |
500 |
0.3 |
120 |
2 |
祝张湾 |
1975 |
罗汉街 |
1500 |
0.3 |
130 |
3 |
齐岗一级站 |
1979 |
罗汉街 |
450 |
0.3 |
130 |
4 |
翁小湾 |
1993 |
罗汉街 |
2500 |
1.5 |
155 |
5 |
北站 |
1964 |
罗汉街 |
2000 |
0.3 |
75 |
6 |
九子机站 |
1964 |
祁家湾街 |
890 |
0.2 |
75 |
7 |
方斗湾机站 |
1970 |
祁家湾街 |
2000 |
0.03 |
75 |
8 |
水口机站 |
1967 |
祁家湾街 |
7000 |
0.1 |
75 |
9 |
花园机站 |
1963 |
祁家湾街 |
5000 |
0.1 |
75 |
10 |
黄陂小湾站 |
1982 |
祁家湾街 |
10000 |
0.1 |
75 |
11 |
任楼机站 |
|
祁家湾街 |
2500 |
0.04 |
75 |
12 |
送店机站 |
|
祁家湾街 |
3300 |
0.1 |
75 |
13 |
群力机站 |
|
祁家湾街 |
5000 |
0.1 |
75 |
14 |
中份卫机站 |
|
祁家湾街 |
3000 |
0.1 |
75 |
15 |
祁淌站 |
1968 |
前川街 |
700 |
0.7 |
75 |
16 |
夏石泵站 |
1981 |
前川街 |
400 |
3.0 |
155 |
17 |
团上站 |
1974 |
前川街 |
850 |
1.5 |
115 |
18 |
枣林二站 |
1978 |
前川街 |
500 |
0.7 |
75 |
19 |
红岭山 |
1966 |
天河街 |
9000 |
1.2 |
380 |
20 |
冯桥 |
1964 |
天河街 |
2100 |
0.4 |
110 |
21 |
葫芦墩 |
1975 |
天河街 |
3700 |
0.5 |
250 |
22 |
陈门潭站 |
1970 |
王家河街 |
1600 |
0.2 |
75 |
23 |
王河站 |
1973 |
王家河街 |
1500 |
0.2 |
75 |
24 |
朱家田站 |
1974 |
王家河街 |
740 |
0.1 |
75 |
25 |
李寨站 |
1973 |
王家河街 |
1600 |
0.2 |
75 |
26 |
幸福垸站 |
1958 |
王家河街 |
9000 |
4.8 |
180 |
27 |
南堰站 |
1998 |
王家河街 |
2500 |
2.2 |
110 |
28 |
拜香台机站 |
1972 |
长岭街 |
5000 |
1.2 |
150 |
29 |
徐家湾泵站 |
1970 |
长岭街 |
100 |
0.1 |
75 |
30 |
陈家湾泵站 |
1970 |
长岭街 |
1000 |
0.1 |
100 |
31 |
刘二咀站 |
1976 |
横店街 |
600 |
0.2 |
110 |
32 |
跃进站 |
1960 |
横店街 |
900 |
0.3 |
130 |
33 |
孙咀站 |
1960 |
横店街 |
900 |
0.5 |
200 |
34 |
上杨站 |
1960 |
横店街 |
1200 |
0.3 |
75 |
35 |
老窑站 |
1961 |
横店街 |
2600 |
0.4 |
75 |
36 |
吕教站 |
1961 |
横店街 |
900 |
0.2 |
75 |
37 |
鲁板教 |
1992 |
李集镇 |
200 |
0.3 |
75 |
38 |
王家林 |
1998 |
李集镇 |
380 |
0.3 |
75 |
39 |
韩家田 |
1970 |
李集镇 |
300 |
0.3 |
75 |
40 |
五四 |
1971 |
李集镇 |
1000 |
0.3 |
75 |
41 |
龙须河 |
1972 |
李集镇 |
1500 |
0.3 |
75 |
42 |
艾家湾 |
1971 |
李集镇 |
4000 |
0.1 |
105 |
43 |
郑林湾 |
1972 |
李集镇 |
2000 |
0.3 |
75 |
44 |
邬鸦石 |
1972 |
李集镇 |
2500 |
0.3 |
75 |
45 |
腊梅机站 |
1978 |
姚集镇 |
300 |
0.2 |
75 |
46 |
方斗湾机站 |
1970 |
祁家湾街 |
2000 |
0.03 |
75 |
47 |
杨家湾 |
1972 |
李集镇 |
8000 |
0.5 |
150 |
48 |
叶家湾 |
1991 |
李集镇 |
400 |
0.3 |
130 |
49 |
杨家田 |
1975 |
李集镇 |
350 |
0.3 |
75 |
50 |
肖湾 |
1963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1 |
李家田站 |
1963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2 |
天保寨站 |
1970 |
六指街 |
2600 |
0.3 |
100 |
53 |
尖子湾 |
1975 |
六指街 |
2400 |
0.2 |
100 |
54 |
西流站 |
1964 |
六指街 |
2100 |
0.2 |
75 |
55 |
鲁家站 |
1966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6 |
南站 |
1963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7 |
付庙站 |
1974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8 |
大咀上站 |
1965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59 |
沙皮岗站 |
1965 |
六指街 |
1500 |
0.2 |
115 |
60 |
罗家巷 |
1972 |
六指街 |
2200 |
0.2 |
75 |
61 |
许家桥站 |
1964 |
六指街 |
2300 |
0.2 |
100 |
62 |
椿树岗 |
1988 |
木兰乡 |
400 |
0.2 |
75 |
63 |
易家田 |
1973 |
木兰乡 |
800 |
0.1 |
160 |
64 |
旋峰寺 |
1987 |
木兰乡 |
600 |
0.1 |
100 |
65 |
张家墩 |
1975 |
蔡榨镇 |
500 |
0.3 |
75 |
66 |
丰收站 |
1970 |
前川街 |
550 |
0.2 |
75 |
67 |
齐心站 |
1975 |
前川街 |
600 |
0.5 |
100 |
68 |
顺河泵站 |
1984 |
前川街 |
4500 |
1.5 |
185 |
69 |
青凤闸站 |
1975 |
前川街 |
780 |
0.2 |
75 |
70 |
平湖机站 |
1970 |
前川街 |
2500 |
0.02 |
180 |
71 |
横堤站 |
1962 |
前川街 |
800 |
0.1 |
75 |
72 |
青凤泵站 |
1989 |
前川街 |
|
0.03 |
155 |
73 |
大陂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840 |
0.2 |
75 |
74 |
二刘湾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3800 |
0.4 |
240 |
75 |
大雨尖站 |
1976 |
王家河街 |
680 |
0.2 |
75 |
76 |
胜天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750 |
0.3 |
155 |
77 |
栖枫山站 |
1976 |
王家河街 |
3500 |
0.5 |
240 |
78 |
太阳寺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750 |
0.2 |
75 |
79 |
翁彭湾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700 |
0.2 |
75 |
80 |
章华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650 |
0.1 |
75 |
81 |
三合站 |
1975 |
王家河街 |
600 |
0.2 |
75 |
82 |
群益站 |
1978 |
王家河街 |
650 |
0.2 |
75 |
83 |
幸福垸站 |
1958 |
王家河街 |
9000 |
4.8 |
180 |
84 |
陶湾 |
1978 |
六指街 |
5600 |
0.6 |
215 |
85 |
华师庙站 |
1962 |
六指街 |
5600 |
0.6 |
215 |
86 |
熊岗站 |
1963 |
六指街 |
2200 |
0.22 |
75 |
87 |
75KW电站 |
1970 |
六指街 |
2200 |
0.22 |
75 |
88 |
三井西站 |
1962 |
六指街 |
2300 |
0.23 |
100 |
89 |
吴家洼泵站 |
1978 |
蔡榨镇 |
25000 |
1.5 |
1260 |
90 |
新建站 |
1960 |
滠口街 |
2700 |
0.3 |
100 |
91 |
什湖站 |
1970 |
滠口街 |
3500 |
0.2 |
75 |
92 |
彭店机站 |
1971 |
滠口街 |
3000 |
0.2 |
75 |
93 |
西站 |
1965 |
滠口街 |
600 |
0.3 |
150 |
94 |
吴店一级站 |
1963 |
滠口街 |
2500 |
0.1 |
100 |
95 |
大母山站 |
1963年 |
横店街 |
800 |
0.2 |
75 |
96 |
七里畈站 |
1963年 |
横店街 |
2600 |
0.3 |
75 |
97 |
羊角山站 |
1977年 |
横店街 |
4300 |
0.4 |
150 |
98 |
蔡家咀站 |
1960 |
滠口街 |
900 |
0.3 |
75 |
99 |
桃元一站 |
1968 |
滠口街 |
2400 |
0.3 |
75 |
100 |
周杨一站 |
1959 |
滠口街 |
1400 |
0.3 |
75 |
101 |
西墩站 |
1972 |
滠口街 |
2040 |
0.3 |
75 |
102 |
南湖泵站 |
1985 |
滠口街 |
3100 |
1.0 |
155 |
103 |
标子湾站 |
|
盘龙开发区 |
400 |
0.2 |
75 |
104 |
月龙站 |
|
祁家湾街 |
5150 |
0.03 |
75 |
105 |
油榨机站 |
|
祁家湾街 |
3200 |
0.14 |
155 |
106 |
魏坡 |
1972 |
天河街 |
2700 |
0.30 |
75 |
107 |
武湖小泵站 |
1979 |
武湖农场 |
20000 |
0.8 |
465 |
108 |
武湖小泵站 |
1983 |
武湖农场 |
20000 |
0.6 |
230 |
109 |
四排堤1站 |
1984 |
武湖农场 |
6000 |
0.3 |
110 |
110 |
丁湾站 |
1962 |
武湖农场 |
5000 |
0.4 |
81 |
111 |
新桥站 |
1980 |
武湖农场 |
1500 |
0.4 |
110 |
112 |
沙河排渍站 |
1995 |
武湖农场 |
5000 |
0.8 |
155 |
113 |
河东站1 |
1975 |
武湖农场 |
1500 |
0.4 |
75 |
114 |
三排渠站 |
1992 |
武湖农场 |
1000 |
0.3 |
110 |
115 |
一排东站 |
1986 |
三里镇 |
900 |
1.5 |
75 |
116 |
老河沟站 |
1981 |
三里镇 |
1200 |
2.2 |
155 |
117 |
三排站(1) |
1983 |
三里镇 |
2600 |
1.5 |
155 |
118 |
三排站(2) |
1983 |
三里镇 |
800 |
1.5 |
75 |
119 |
三排站(3) |
1978 |
三里镇 |
500 |
2.1 |
85 |
120 |
小垸站 |
1984 |
三里镇 |
1200 |
2.1 |
155 |
121 |
四垸站 |
1973 |
三里镇 |
1200 |
0.9 |
75 |
122 |
昌垸站 |
1976 |
三里镇 |
1100 |
4.2 |
155 |
123 |
二排渠泵站 |
1981 |
三里镇 |
10000 |
2.6 |
155 |
124 |
丁家大湾下湾 |
1982 |
蔡店乡 |
400 |
0.1 |
100 |
125 |
陶家咀 |
1979 |
蔡店乡 |
500 |
0.03 |
100 |
126 |
赵什一泵站 |
1983 |
蔡店乡 |
190 |
0.1 |
300 |
127 |
南洲田机站 |
1976 |
长岭街 |
500 |
0.1 |
75 |
128 |
蔡家山机站 |
1961 |
长岭街 |
800 |
0.1 |
75 |
129 |
红桥泵站 |
1978 |
长岭街 |
450 |
0.04 |
75 |
130 |
红桥二级泵站 |
1978 |
长岭街 |
670 |
0.04 |
80 |
131 |
汤把岗机站 |
1972 |
姚集镇 |
600 |
0.2 |
75 |
132 |
河头湾机站 |
1993 |
姚集镇 |
980 |
0.1 |
75 |
合计 |
69.9 |
15616.0 |
5.2.2.5 塘堰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推塘扩库工作,全区扩建塘堰2000口,增加蓄水3000万方,增加灌溉面积2.9万亩,总投资8000万元。
5.2.2.6 水利血防工程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建国以来,血吸虫病防治曾掀起几次高潮,但没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巩固和防治,使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趋势。水利血防项目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面上综合治理项目,主要是水系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内结合人畜饮水、微型蓄水、节水灌溉、涵闸改造等项目;第二类是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即实施大、中河流综合治理项目。
黄陂区共需治理滠水、府河二个流域,以及盘龙城、滠口、武湖、祁家湾、前川、横店、三里、大潭、天河、六指等南部湖区乡镇沟渠。有螺面积22858亩,其中垸内2896亩,主要分布在沿江河两岸的圩垸湖区,垸外19962亩,主要分布于垸外的河滩等地。农田水利工程结合血防灭螺主要针对垸内有螺面积,主要措施是在港渠清淤的基础上,对有螺地区的港渠进行护砌、修建引水涵闸及泵站沉螺池等设施,全区港渠硬化548.78km(其中干渠硬化112.2km,支渠硬化436.58km)、新建沉螺池32个。工程投资7400万元。
5.2.3 滠水流域水资源梯级开发利用规划
5.2.3.1 滠水河大城潭橡胶坝补源工程
夏家寺灌区现有的可供水量按规划的用水去求,不能满足设计保证率85%的要求,必须寻求新的水源。滠水河位于灌区西面,距离灌区补源,来水量充沛,可作为夏家寺灌区的补水水源。“十二五”期间规划在滠水河中游大城潭兴建橡胶坝工程,其承雨面积1110km2,占滠水流域的51%,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4亿m3。兴建橡胶坝高4~5m,总库容258.9万m3,不仅满足夏家寺灌区灌溉用水的要求,还可以形成两岸亲水景观。
5.2.3.2 城门潭电站改造工程
城门潭水电枢纽工程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政府以南0.5km的滠水河流域城门潭河段,由电站和蓄水闸工程组成,原设计该工程主要以发电效益为主,兼顾灌溉、治河、交通、调蓄、防洪等效益为一体,现在由于发电量较小,主要效益已变为防洪、灌溉为主。城门潭闸蓄水容积1135万m3,灌溉面积7.5万亩,受益人口11.5万人,是黄陂区前川街滠水橡胶坝的补源配套工程。该枢纽工程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锈蚀老化,不能满足蓄水灌溉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规划对该枢纽工程的蓄水闸、翻板闸、冲沙闸、人行桥、翼墙等蓄水工程进行更新改造。
5.2.3.3 滠水河陡马河段橡胶坝工程
滠水河陡马河段橡胶坝工程位于滠水河下游陡马河段,滠西堤桩号20+820,是一座以农田灌溉和城镇供水为主并兼顾旅游开发等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拦河坝设计蓄水位20.50m,总库容1640万m3,兴利库容1380万m3,回水范围16.25km。本工程服务收益范围涉及黄陂区五个街镇99个行政村村,建成后可为13.12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为1.57万人提供安全的饮水水源,同时可以改善区域水环境。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橡胶坝工程及上下游河滩平整。
5.2.4 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
5.2.4.1 农业节水规划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梅院泥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开展以斗农渠道整治衬砌和相应建筑物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的田间工程建设。
万亩以上的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平原区,推广发展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水稻浅湿灌、改进沟畦灌等工程节水措施;在山丘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微型雨水集蓄,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雨水蓄水工程,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及农业生产用水。
骨干灌溉泵站更新改造示范建设:继续推进155kw及其以上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对主要建筑物、水利机械及辅助设备、电气、金属结构等进行更新改造,增加过水能力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泵站灌溉效能。
都市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示范建设:城郊经济作物区选择有条件的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开展都市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示范建设。支持和鼓励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精准控制灌溉技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系统、节水灌溉控制系统、节水监控系统的建设。
本工程投资在农业灌溉章节已经考虑,不再重复计算。
5.2.4.2 工业节水重点工程
黄陂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钢铁、机电、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集聚,突出特色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布局结构,逐步打造以“川龙”、“巨龙”为轴线发展的南部经济带。加快六大工业基地建设:盘龙城开发区工业基地、航空物流港新城工业基地、武湖工业基地、滠口工业基地、横店工业基地、前川工业基地。
结合黄陂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六大产业开展节水工作,鼓励用水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并给予技术上的服务,对于技术含量高,节水效果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重点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改,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5000万元。
5.2.4.3 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重点工程
(1)城镇供水管网技术改造
结合中心城区优化水源和管网布局,对部分老城区供水主干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的全面节水改造维护,尽可能避免单向长距离输水;适当增设转压站,控制管网压力在适当范围,推广应用新型管材,推广应用供水管道连接、防腐等方面的先进施工技术。示开展实时管网查漏巡检技术,变被动修漏为主动堵漏;严格城市建设管理,大力减少人为的漏损水量。
结合黄陂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配合乡镇水厂新建或改扩建,配套进行供水管网建设、区域转压站、增压泵站建设。同时兼顾后备水源、水厂及供水管道建设,以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本工程投资在供水章节已经考虑,不再重复计算。
(2)计量设施安装和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
城镇生活用水基本上实现了计量用水,但未全部实现抄表到户,对部分城镇和大部分农村生活用水进行计量试点,及时安装、更新生活用水计量设备、工矿企业等各类用水计量设备。
通过经济和管理手段,选择若干所中小学、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城市公共厕所等开展节水器具示范推广活动。继续推进城市居民家庭用水器具改造工作,对大中型小区进行示范改造,实行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淘汰的用水器具。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500万元。
5.2.4.4 再生(中)水回用
(1)再生(中)水回用措施
黄陂区再生水回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水直接或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利用,有效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未来除在同一工厂内进行回收处理外,在工业园区,通过新技术开发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再利用。
②在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宾馆、住宅小区等地方,综合规划再生水系统,因地制宜的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利用再生水冲洗厕所、道路、浇灌花草树木。
③城市景观环境用水要优先利用再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湖泊,进入自然循环系统,补充河流湖泊水量。成为城市水源和农业水源。
④鼓励再生水和清水混合使用,不同类型再生水系统的综合应用。
⑤出台相关政策,将再生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纳入城市用水指标进行管理,同时调整水资源价格,用价格杠杆引导再生水的合理使用。
(2)再生水回用建设示范工程。
近期因地制宜选择若干生活用水集中的学校、宾馆等建筑单元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在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工业企业示范建设再生水回用系统,利用再生水冲洗厕所、道路、浇灌花草树木。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1000万元。
5.2.4.5 雨水集蓄利用
(1)积极发展雨水收集系统
在局部边远山区,为解决农民和农业灌溉用水,应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措施。在城区主要依靠湖泊调蓄雨水。
(2)尽量实现雨水渗透
城区采用在绿色植被与土壤之间增设储水层、透水层等办法可减缓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城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减少城市绿化的人工喷洒用水;减小城市雨水干管的管径,可以降低暴雨期间城市的防洪压力,并使城市地下水得到补偿。如在土壤、地下水状态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利用低洼地、植物塘、渗透井、人行道和休闲区域,采用草皮砖等措施实现雨水渗透。
(3)利用雨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推广城区雨水的直接利用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活小区,推广城市绿地草坪滞蓄直接利用技术,雨水直接用于绿地草坪浇灌,以减轻城市排水工程的负担;把雨水利用与天然洼地、公园的河湖等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相结合;还可利用雨水资源进行建筑屋顶绿化。尤其在城区的建筑密集区域,可大大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达到美化城市、净化城市空气、吸纳城市噪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100万元。
5.3.1 污水工程
5.3.1.1 规划范围
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规划为黄陂区境内绕城公路以南地区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包括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天河、横店、滠口、武湖、三里桥等行政街区以及前川、六指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5.7km2,其中建城区面积75.38km2。
5.3.1.2 排水体制选择根据黄陂区各街镇乡建城区的实际情况,规划排水体制原则上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雨水分别通过各自的排水系统分流排放,现状排水管渠作为雨水管渠予以保留和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系统。老城区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把现状的合流制完全改为分流制难度很大,近期可以将老城区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沿排水干渠及河道设污水截流管,将旱流污水和雨水进行截流,排入污水系统。
其中宋家岗组团、刘店组团、川龙组团、五通口、天河街、三里街、沙口镇为雨污分流制,滠口街、横店街为截流式合流制与雨污分流制相结合。
5.3.1.3 污水处理厂规划
通过对污水量的预测,规划黄陂区南部地区污水处理厂规模,如下表:
规划污水处理厂总体规模一览表
规划污水处理厂 |
服务区域 |
服务区域人口 (万人) |
服务区域面积 (km2) |
污水厂规划规模 (104m3/d) |
|||
2010年 |
2020年 |
2010年 |
2020年 |
2010年 |
2020年 |
||
盘龙城污水处理厂 |
宋家岗组团 |
6.0 |
30.0 |
8.7 |
26.7 |
4.5 |
18 |
刘店组团 |
2.0 |
7.0 |
0.32 |
0.96 |
|||
滠口街 |
2.0 |
4.0 |
2.5 |
5.03 |
|||
横店污水处理厂 |
川龙组团 |
2.0 |
7.0 |
3.48 |
11.4 |
3.0 |
9.0 |
横店街 |
2.0 |
2.5 |
2.5 |
2.96 |
|||
武北编组站 |
|
|
|
|
|||
天河街 |
1.5 |
3.0 |
1.88 |
3.15 |
|||
天河机场 |
|
|
|
|
|||
武湖污水处理厂 |
五通口街 |
4.0 |
11.0 |
1.88 |
8.4 |
2.5 |
5.0 |
三里街 |
0.95 |
2.0 |
0.88 |
1.44 |
|||
沙口污水处理厂 |
沙口镇 |
0.4 |
0.8 |
0.5 |
1.0 |
|
0.3 |
合计 |
|
20.85 |
67.30 |
22.64 |
61.40 |
10.0 |
32.3 |
其中十二五期间,盘龙城水厂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6万吨/日;横店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3万吨/日;武湖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2.5万吨/日;沙口污水处理厂达到0.3万吨/日。
盘龙城污水处理厂
根据地形分析,结合尾水排放要求,盘龙城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在岱黄高速西侧,临近府河大堤,该厂址既是区域内较低处,又是刘店组团与宋家岗组团的中间地带,利于管网系统的铺设,同时减少提升泵站,便于污水的收集,污水厂厂址控制总面积300亩。
污水厂尾水丰水季节经尾水提升泵站抽排至府河,枯水季节自拍至府河。
横店污水处理厂
横店污水处理厂服务天河街、横店街及川龙组团,在三个区域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是区域内的低洼处,根据分析,本规划考虑在川龙大道的西侧,靠近外环线布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厂址控制总面积150亩。
横店污水厂所在地离后湖较近,但为保护后湖,本规划建议污水厂尾水排入府河,沿外环线布置一条管道,直接抽排至府河。
武湖污水处理厂
武湖污水处理厂服务武通口街与三里街,由于武通口街规模相对较大,从地形上分析,三里街地势也较高,本规划确定武湖污水处理厂厂址位于武通口街,在武通口街以南区域靠近泵站河设置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厂厂址控制总面积100亩。
武湖污水处理厂尾水直接排入长江。
沙口污水处理站沙口污水处理站采用分散型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站尾水就近排入周边水体。
5.3.1.4 污水管网系统规划
“十二五”期间,建设前川已有污水系统以及四个新建污水处理系统配套干管33205.5m,建设支管长度92868.5m。
黄陂区南部污水系统收集管网规划表
序号 |
规划污水处理厂 |
污水收集管网规模 |
|||||
干管直径 |
干管 长度 (m) |
十二五 期间建设 (m) |
支管 直径 |
支管 长度 (m) |
十二五 期间建设(m) |
||
1 |
前川污水处理厂 |
φ400-1800 |
12000 |
6000 |
φ300-400 |
30000 |
15000 |
2 |
盘龙城污水处理厂 |
φ400-1800 |
26846 |
13423 |
φ300-800 |
93681 |
46840.5 |
3 |
横店污水处理厂 |
φ500-1200 |
13007 |
6503.5 |
φ300-500 |
27206 |
13603 |
4 |
武湖污水处理厂 |
φ400-1000 |
12318 |
6159 |
φ300-400 |
29084 |
14542 |
5 |
沙口污水处理厂 |
φ400-500 |
1120 |
1120 |
φ300-400 |
2883 |
2883 |
总计 |
|
|
65291 |
33205.5 |
|
182854 |
92868.5 |
5.3.1.5 污泥处置规划
黄陂区南部地区污水处理工程产生的污泥,虽然相对于整个区域环境容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根据《武汉市黄陂南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在滠水河以西,汉施公路以南建设一座新河垃圾焚烧厂,远期污水厂剩余污泥运至该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近期就近运至垃圾填埋厂填埋处理。
十二五期间,黄陂区南部污水设施建设总投资44148万元。
5.3.2 湖泊港渠水生态水环境建设规划
5.3.2.1 后湖污染治理及保护规划
(1)湖泊现状
后湖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南部湖区,距武汉市中心城区以北8公里,府环河左岸。西北与天河国际机场相连,西南紧靠武汉市市级盘龙经济开发区,东南属滠口街。东西长约3公里,承雨面积157km2,后湖淤塞非常严重,局部地区常年水深只有0.5m深左右,甚至突出水面成为滩地。湖面逐渐减小,滩地面积不断扩大,沼泽化速度加快。湖泊水域面积大量淤塞的直接后果就是让美丽的天然湖景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对长江行洪、蓄洪能力的削弱。将湖变地,占据过多水的空间,这让对抗洪水的自然生态变得异常脆弱;其次,湖泊水域面积大量淤塞还会引起严重内涝,1998年大洪水武汉发生严重的内涝不得不让我们对湖泊减少的问题重视;再次,湖泊水域面积大量淤塞,引取沼泽化,加快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直接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
湖泊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就导致水中氮、磷和钾含量日益增高,引起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暴发提供了生长环境。
(2)规划思路及要求
在后湖综合治理规划中,要求抬高湖泊水面线,通过分析与计算,论证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排涝能力,对现有泵站进行改造规划,既贯彻国务院提出的“退田还湖”指导方针,又达到增加水域、水深和改变湖泊面貌的目的(以上纳入排涝整治规划);要求对湖域岸线进行修整、绿化,初步规划旅游景点,主要突出生态居住区、旅游区两个主题;要求规划还湖路。
(3)后湖水质治理及保护规划
治污截污:完善滠口开发区城镇排水管网;全面摸清后湖排污口现状,实施排污口整治;治理沿湖畜禽养殖污染;治污与当地工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湖泊岸线整治:后湖控制水位方案为20.5m,将控制水位加高0.5m确定新岸线,即21m作为新岸线的高程,后湖新岸线总长62.28km。根据所处位置、岸线现状的不同,同时使护岸的形式富有多样化,变护岸为风景线,对湖岸采用浆砌石、彩色砼预制块、驳岸等多种形式进行护岸。对非重点段可采用草皮护岸,规划草皮护岸29.28km,规划预制砼植生块护岸20km,规划彩色预制砼块护岸5km,规划浆砌石护岸5km,规划的驳岸有3 km,坡度1:3。
环湖路工程:规划的环湖路总长45.525公里。环湖路分设车道和人行道,车道按双车道7m宽设计,车道两侧均设3m宽的人行道。
湖泊清淤疏浚工程:后湖淤塞非常严重,尤其是岱黄高速公路及正在兴建的川龙大桥的两端。对这些淤塞严重的湖底应结合滩岸绿化工程进行清淤,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吹填。
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
5.3.2.2 滠水综合治理
根据大悟、红安、黄陂三地联合编制的《滠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滠水流域整治主要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性机制,三地区环保—体化,实施生态补偿、多元化治污等多项创新之举。规划确定在沿线实施87个环保项目,重点治理城镇水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三大污染源。主要建设任务有: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取缔水源地排污口;改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城镇生活垃圾清运系统,严禁垃圾沿河倾倒和堆放;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和村镇生活污染,改善流域生态功能;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全面控制工业污染。工程总投资30000万元。
5.3.2.3 木兰湖(夏家寺)水环境综合整治
5.3.2.4 前川街水环境治理
规划目的:城区水环境治理,主要目的是在前川上游从滠水引水进来,绕城一圈,从前川下游出去,让城区内有水过境,从而达到改善城区水环境的目的。
规划内容:在黄陂水厂附近,原有一座定远闸,已经拆除封堵,但穿堤涵管可以利用,再新建一座涵闸,从滠水引水进来。从定远到东寺社区,穿过二桥,到双凤大道,可新建渠道。从双凤大道开始绕城内到石阳街,原来城排建有雨污合流管涵,现在可以新建管涵渠道进行雨污分流,只收集雨水,让该线路渠道内的水干净。从石阳街向南,就通到了原滠水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西河,沿原老河道直达滠水西堤二闸(不从四联院泵站出去),通到滠水。沿途河道可整治扩挖疏浚。
另外,城内有一段原滠水河改道后遗留下来鱼池,我区已整治完成,但需从原水利局处滠水河边新建一座涵闸,引水进来通到目前正在整治的老河道(已预留涵管),然后,正在整治的老河道可通到上面说到的路线(汇合处也已预留涵管),汇合后从滠水西堤二闸通到滠水。
规划主要工程量为:新建涵闸两处,疏浚扩挖原有渠道17Km,新建涵管2.5Km。总投资为1200万元。
5.3.3 水土保持对黄陂区的龙须河、祁家湾河、平安河、三枯井河、吴家寺河、许桥河、袁家岔河、人造湖河、姚蔡河、郭港河、李集河、栗树河、泊沫港河、柳林河、长堰河(水土流失面积630.82km2)进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在远城区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山丘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将5~20o的现有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或梯地,以保证基本农田用地。20°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田边地角、河滩路旁等土地面积,进行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草地的发展主要考虑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同时兼顾水土保持措施要求。人工草地主要设在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退耕地或荒坡地,牧业草地布设在河滩、湖岸和其它荒滩地。工程措施主要布设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面和沟道。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本规划结合黄陂区实际情况,选取黄陂区龙须河、祁家湾河、平安河、三枯井河、吴家寺河、许桥河、袁家岔河、人造湖河、姚蔡河、郭港河、李集河、栗树河、泊沫港河、柳林河、长堰河等15个小流域进行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1.25km2。项目区建设按照建设清洁小流域示范区模式,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环境优美的旅游园区,现代化城郊农业园区等建设要求。因此,要求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之相适应,建成一个环境质量与经济水平同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郊结合部分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要按城市建设的要求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并要求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农村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应按农村产业特点实行开发治理,小流域开发治理基本模式是山地园艺型、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农林牧综合型、商品生产基地型、农工贸一体化、科技开发型、旅游观光型。在农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中应采用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保基地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辐射四周,带动水土保持基地发展。
综合治理措施包括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修复措施两大类。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主要有坡面整治(坡改梯、坡面水系、作业道路)、沟道防护(谷坊、拦沙坝)、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植物篱、植物护埂)、疏溪固堤、治塘筑堰等五大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等措施,通过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通过黄陂区15个典型小流域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总投资16509万元,治理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投资概算标准平均为40万元。
5.3.4 水源地保护规划
5.3.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治理工程(1)在工矿企业集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加强配套管网建设,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削减污染负荷。
(2)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保护区内不得设置与供水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畜禽养殖场。禁止网箱养殖活动;严格控制可能污染水源的各种活动。
(4)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5.3.4.2 水源隔离防护工程(1)勘界立碑。对重要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对河道型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厂取水口下游300m至上游2000~3000m的水域和河道两岸堤防与护坡之间陆域。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河段,采取竖立标志碑,埋设里程桩,设置防护栏,设立铁丝网等物理措施对水源地进隔离防护。每个水源保护区在取水口一侧上下分界点各设若干个,设置标志碑,架设铁丝网。
(2)水源地生物隔离带工程。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沿河岸方向种植防护林带,林地间种植草皮,结合堤防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区间入流,种植防护林。
以上工程估算投资5000万元。
5.4 水务管理规划
5.4.1 建立洪水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间,依据流域防洪规划,划定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洪泛区以及规划保留区的范围和边界;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评价,编制完成河流、湖泊水库、分蓄洪区洪水风险图。
基本建成覆盖全区范围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要骨干防洪工程的综合性息采集传输系统、自动化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的管理制度;探索洪水保险制度和健全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主要江河湖库防御洪水方案,建立防洪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并鼓励公众参与洪水管理;强化和完善防汛抢险和抗旱服务应急体系,加强区、乡镇两级机动抢险队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物质储备保障机制;完善与河道有关的法规和规章,严格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对河道采砂实行采砂许可制度,加强河道管理执法工作;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防洪减灾事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额度,为洪水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5.4.2 建立抗旱减灾应急管理制度
完善抗旱减灾法规制度、组织机构。构建抗旱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各流域和区域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切实细化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建设和完善抗旱服务体系,编制完善《抗旱规划》。注重抗旱宣传,开展旱情分析及等级标准研究。初步建成防汛抗旱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5.4.3 建立以“三条红线”为基础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结合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用水定额管理和水功能区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三条红线”,强化水资源与河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
一是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确定江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度、生态最低需水量,统筹规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初步明晰水资源利用“红线”。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初步建立水权制度。研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规范水权转让行为,研究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初始水权确定之后,逐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划,科学核定各个河段、湖泊、水库等水体纳污能力和纳污控制总量,实施新改扩排污口设置论证,已经设置的排污口要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排污权管理;建立入河(湖泊)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建立湖泊开发利用水行政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使水体满足水质保护目标要求。同时,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三是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推进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把定额指标落实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水资源费征收等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真正将用水定额作为考核节水成效的主要指标。完善节水机制,水价实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
5.4.4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全区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培育和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力争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平台,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在农业节水方面,明细农业用水权,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拓宽农业节水投资渠道,探索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制度,建立城市、工业补偿农业节水的机制。在城市和工业节水方面,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布局;全力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减污型产业。在生活节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器具。
5.4.5 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1)水资源体制改革
推进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确、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
大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做好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要逐步实现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建设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行、企业开发转变,人才结构从注重工程技术人才向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并重转变。
(2)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地确定水利公益性为主的社会定位,把对水利的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框架。对防洪工程、生态建设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起各级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对以经营为主的水利工程,建立放活市场、政府监控、多渠道融资的建设体制。
探索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建立保证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3)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利建设管理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监督水利建设管理“四制”的执行,加强水利建设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强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管理,进一步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严把水利建筑市场准入关,确保重点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
对使用政府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政府对建设全过程的监管,规范水利建设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力度;强化工程验收管理;理顺并明确对非政府投资水利工程管理关系。
(4)农村水利改革
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水利站改革。对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有条件的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按照沿江滨湖地区、山区及丘陵区等不同水利实际,搞好乡镇水利站改革。
(5)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级所有,重点控制,权利、义务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对水利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对准公益性的水利国有资产,探索建立事业管理、授权经营、责权明确、补偿合理、收支分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水利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
对水利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界定。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水利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特别是水利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
6.1 工程投资“十二五”期间水务建设项目总投资53.25亿元,其中预计可争取中央资金16.39亿元,争取湖北省资金10.12亿元,武汉市及黄陂区投资14.20亿元,其他资金12.54亿元。详见表5.1-1及附表。
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投资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投资(万元) |
||||
总投资 |
中央 |
湖北省 |
市、区 |
其他 |
||
合计 |
532475 |
163925 |
101160 |
141992 |
125398 |
|
一 |
173685 |
55065 |
31160 |
70160 |
17300 |
17300 |
二 |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
214733 |
108860 |
|
43363 |
62510 |
三 |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 |
136857 |
|
70000 |
22709 |
44148 |
四 |
水务管理 |
7200 |
|
|
5760 |
1440 |
6.2 效益分析
6.2.1 社会效益分析
(1)保障防汛抗洪减灾体系安全,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
防洪减灾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建立健全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通信及预警预报系统等,可提前预报洪灾,做好人员转移工作。通过搬迁避让措施,减少了危险区的居住入口;进一步配套完善风险区政策法规,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规范人类开发建设活动,都将大大减少洪水受灾人口和人员伤亡。
通过改进和完善洪水预报准确度和预报期,迅速传输洪水预报和汛情分析、灾情预估等决策支持信息,将大大提高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现代化水平,为指挥中心在指挥调度防汛抢险工作时提供准确参考;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洪灾防治方面提供全面、科学、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水资源科学配置、调度、管理,以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良好服务。
(2)促进农村水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将使远城区的居民饮用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通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加快城市水环境改善,营造益居城市
通过生态水网的建设,促进河流、湖泊的水质改善,打造生态旅游胜地;通过湖泊的水质提档升级与岸线固定,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呈现一湖一景。围绕水体展开的污染控制、景观绿化、旅游开发等工程的实施,将营造生态益居城市。
(4)加快污水系统建设,促进节水减污,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规划实施后,黄陂区的污水处理率将,大大提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点源污染,有助于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2.2 环境效益分析
根据黄陂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基础,把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树立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协调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提高全区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黄陂区的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将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程度,提高了城市形象,有利于人才、技术、资金的吸引和人民安居乐业。保证全区水环境资源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改善。
(1)水环境指标逐步好转
通过污水处理工程、湖泊港渠整治工程,在控制陆域水污染物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容量,有望实现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的目标。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严格限制未达标工业废水排放,实施污水资源化实用工程,科学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近年,全区饮用水源地环境达标率均为100%,2015年计划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升至70%,随着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生态处理以及水系网络构建工程的实施,入湖污染负荷将显著减少,水质将逐步满足环境功能要求。
(2)生态系统功能增强
生态系统功能增强主要体现在:通过生态修复、面源治理和河网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提高流域水环境容量。
通过实施生态林建设、水体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工程、河湖清淤等生态修复措施,可恢复和重建水生生态系统,有效提高对污染物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3)主要水体有较好的景观
通过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质和量,修复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环境。同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压力,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的最终目标。
(4)减少水环境潜在安全风险,保障社会经济稳定
防洪规划实施后,将大大减少洪水泛滥的机会,从而有效遏制洪灾对水环境的污染,使人们安居乐业、身体健康。
山洪防治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防治,土壤侵蚀减轻,区域植被将得到恢复,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能有效地向灌区补充水量,增加灌区的补给水源,从而极大地提高灌区水质的稀释与自净能力,同时为灌区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绿色覆盖创造有利条件。由于过去工程不配套,渠道渗漏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地消除,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转化。对血吸虫感染的地区,通过渠道衬砌和硬化,减少钉螺的孳生面积,从而起到防治血吸虫的作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改善供水水源的污染程度和农村卫生条件,主要体现在限制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对水源的污水排放,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减少了由于饮水不安全所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美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改善了当地农村饮用水水质,使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6.2.3 经济效果分析(1)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防洪建设,全区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从整体上分析,抗洪能力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分蓄洪措施不落实,连江支堤整治不彻底,山洪灾害日趋严重,一遇较大洪水防汛形势就十分紧张,防洪抢险的强度和压力都很大,给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规划实施后,全区重要堤防存在的隐患,特别是连江支堤存在的隐患将大大消除,分蓄洪措施可进一步落实,各类防洪设施的防洪能力将有较大增强,防洪安全度大大提高,将有效缓解防洪区内居民对洪涝灾害的后顾之忧,为吸引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预计防洪效益将超过2亿元/年。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将缓解局部区域易涝易旱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灌排体系的潜力,促进农业发展,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预计项目实施之后,全区有效灌溉率由77%提高到90%,将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
(4)湖泊港渠水生态水环境建设
2015年将建成滠水前川水系网络系统;对湖泊进行形态控制;并实施港渠的整治。通过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的实施,将大力改善黄陂区水生态环境,将对滨湖滨水区域经济促进、沿湖地产开发、水系旅游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水生态水环境的改善,将在巩固提高现有产业的规模、水平,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供排水设施建设
农村饮水:饮用水安全项目用于解决黄陂区剩余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项目受益人口22.5万。同时完善城关地区的自来水处理工艺改造以及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水质。
城市供水:十二五期间,城市供水主要重点在加强加压点的维护、实施城市供水厂的工艺改造、实施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实施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的实施将全面完善中心城区供水体系,提高工业、生活以及第三产业的供水保证,为经济建设和人居生活提供保障。工程实施之后,预计城市供水企业供水成本优化,节省成本约0.2元/吨;城市管网漏损率低于15%,节约水资源约25万吨/年。
城市污水:在2015年年底前,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削减COD1万吨、氨氮0.1万吨、总氮0.1万吨和总磷0.03万吨。
(6)节水型城市建设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结合黄陂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展工业节水工作,鼓励用水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用水效率,预计年节省水量超过20%;通过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控制管网漏损率低于15%,节水器具的推广,预计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水量将达到25%。
7 环境影响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环保先行的指导思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及环发[2004]98号文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相关规定,针对黄陂区环境现状、环境功能分区要求,结合武汉水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严格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为“十二五”水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7.1 评价目的及原则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同时针对规划实施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切实预防措施,努力减少由于规划实施对城市生态和环境质量产生的破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评价原则上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可能造成的影响,从全局高度考虑其整体性,保持影响评价与规划间的一致性,强调公众参与性,使评价结论具有可操作性。
7.2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水务建设现有环境敏感问题是地表水环境问题,也是本次规划重点建设内容。由于本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堤防、河道、港渠、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供排水管网、湖泊生态整治、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可能影响到其它部门或行业领域,如规划、城建、土地、交通、环保、园林、林业、农业、旅游等。
7.2.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黄陂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结合规划影响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综合应用情景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从自然要素、生态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规划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对环境敏感目标进行识别,结果见下表。
水务建设规划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矩阵表
建设项目 |
自然要素 |
生态要素 |
社会要素 |
|||||||||||||||||
水质 |
水资源分配 |
土地利用 |
地下水位 |
森林植被 |
空气 |
土壤 |
气候 |
陆生生物 |
水生生物 |
珍稀动植物 |
移民 |
土地淹没 |
人群健康 |
文物古迹 |
风景名胜 |
噪声 |
经济发展 |
人身安全 |
社会安定 |
|
防洪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排渍排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供水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农田水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污水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湖泊整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土保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系网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能有显著影响 ☆:可能有影响 △:无影响或影响甚微
7.2.2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从规划内容预测分析,水务建设规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水环境建设内容,其中堤防与分蓄洪区建设将完善黄陂区防汛抗洪减灾体系,为经济发展与人居安全提供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将全面促进远城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库防洪保安以及改善农村血吸虫疫区的人民身体健康;湖泊港渠水生态水环境将重点打造滠水前川水网,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中心,重点实施中心城区湖泊、港渠整治,中心城区湖泊全面提升水质;供排水建设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将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提供基础保障;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工农业、生活以及第三产业的节水,同时加强再生水回用和雨水积蓄,这将大大减少污水排放,有利于控制水环境的污染;水源地保护与水环境的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将全面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为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创造安全保障。
总之,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显著的,远远大于其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虽然施工阶段这些不利影响在短时期内是无法避免的,但若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可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随着施工的结束,暂时性的影响具有可逆转性,一般会自行消失,故主要对施工期环境不利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在水务建设的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拆迁及三通一平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场尘产生,其影响时间可持续30分钟之久,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施工期车辆运输活动导致二次扬尘产生,其影响范围可达50m左右;另外施工过程中因材料搅拌、装卸等活动也将产生扬尘。
2)水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在施工期间均会产生大量的泥沙及粉尘,如临时排水不畅或清扫不彻底,污水有可能经市政雨水管道或自流至附近地表水体,使受纳水体中SS含量增高,污染水体水质。在水下施工中,有可能对湖区底泥产生扰动,导致局部水域浑浊底及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视觉景观,但其影响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影响在施工点周边50~80m范围内。
3)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各类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吊车、打桩机等施工机械是产生施工噪声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短期行为,但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大,白天最大影响范围达50m,夜间则可达100~150m。运输车辆特别是重载汽车噪声辐射强度较高,对其频繁行驶经过的施工现场、施工便道和既有道路周围环境将产生较大干扰。施工中打桩机、风镐等振动作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中由于要新征土地,将侵占绿地、农田、池塘等,其植被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施工临时用地如施工材料堆放及建立临时通行路线等,可能会占压或扰动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开挖中的土石方、施工场地的平整、各类旧建筑物的拆迁等均会产生各类大量的废弃垃圾(建筑垃圾),如处理或保护措施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6)其它环境影响分析:工程的施工,会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不便,对临街商场、商店等正常经常活动受到影响,施工地段交通不畅,影响交通通行能力,加重交通阻塞,对区域环境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7.3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3.1 设计阶段
1)在工程规划选线布点时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粮田、耕地,避免与规划相冲突。同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占地数量,避免大型建筑的拆迁,节约土地资源。
2)确定工程方案时,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优化工程土石方挖掘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将水引入自然沟渠.防止排水不畅造成不良影响。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保护环境协调美观。
3)在制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设施工场地,优化施工工期,减少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7.3.2 施工阶段1)在施工过程中,作业场地一般都采取围挡措施以减轻扬尘扩散。定期安排固定员工对施工场洒水以减少扬尘的飞扬。清运施工渣土不得沿途漏洒、飞扬,要加盖蓬布减少散落,车辆驶出装卸场地前,用水将车厢和轮胎冲洗干净。各施工段应设置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施工现场,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2)建设与施工单位应根据地形,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施工污水乱排、乱流污染江河湖库及周围环境或对淹没市政设施。按照《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施工临时排水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排水许可证》,排放前应先行沉淀,不得直接向城市公共排水设施排放,各施工场地排水口设置临时沉沙池,将含泥沙的雨水、泥浆经沉砂池沉淀后方可排放。施工人员临时驻地污水尽量排入城市下水道,如不能,应设临时化粪池。在江河湖渠附近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将施工期缩短到最短的时间,并避开当地水禽的繁殖季节,不得减少或破坏水体的面积、深度及芦苇等水生高等植物等,应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以利于施工期造成的挺水植物损失能够得到恢复,保证工程完成后不会缩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禽的生境。
3)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产生的噪声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将噪声控制在限值以内。夜间施工禁止使用各种打桩机,且分贝不得超过55dB(A),中午及节假日休息时间不宜安排高噪声作业的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施工使用时的发电机组应配置隔声罩。合理安排施工周期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桩基施工尽量采用挖孔灌注桩等形式,避免采用使用打桩机械的打入桩等基础形式。
4)工程应采取分段方式进行挖掘、拆迁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并将建筑固体废物运输到指定的城市建筑废物处置场地进行妥善处理。对于能利用的土方尽量用于回填,一旦处置完毕后,立即进行覆土、用于植树或复耕。施工期各施工场地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存放,由工程车辆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
8 实施保障措施
8.1 资金保障措施
黄陂区“十二五”期间水务建设在稳定现有各项水务投资渠道的基础上,要继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投入为主体,以依法收费为补偿,以利用外资为辅助”的投入模式,积极进行水利投融资。力争水务建设投入在“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增长来源为以下6个方面:
(1)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武汉市财政性资金投入
(2)加大黄陂区自有公共财政资金投入
(3)扩大政府信贷投资规模
(4)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5)充分挖掘工程产生的间接效益来回报工程建设投资
(6)继续坚持国家、地方、社会和个人共同办水务的方针
8.2 政策法规与水务市场体制改革为配合规划实施,需要对水务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作进一步研究,近期需进一步研究制定《黄陂区水资源管理条例》、《黄陂区城市水土保持条例》、《黄陂区城市二次饮用水供水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并加快《供水规划》修定工作。
8.3 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水务科技创新和适用科技的推广应用
(2)开展以节水灌溉技术为中心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3)加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4)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科技水平
(5)人才队伍建设
8.4 加强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型城市
规划的实施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行城市节约用水工作,推动我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5 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黄陂区目前现行水价总体水平过低,公众节水意识不强,造成用水浪费严重,与建立节水型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加速水价的改革步伐,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原则和地区特点的合理水价,完善水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平衡水资源供需。